tianyi-hu / tianyi-hu.github.io

tianyi's Blog
MIT License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旧文搬运】从《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我想到些什么 #1

Open tianyi-hu opened 1 year ago

tianyi-hu commented 1 year ago

https://tianyi-hu.github.io/document/?

Lofter要凉了,搬运过去写的一些文章

2022年想写些随笔,就从2021年看过的一些作品开始吧。

《花香》是2021年末热度和口碑很好的一部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在我心目中的2021年作品里也有比较高的位置,诚然《花香》确实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至少把一部90分钟的电影,拆成6集15分钟的短剧的这种形式不够能让人满意,也是因为受限于篇幅,本身在大的情节上并没有给观众多少惊喜感。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剧仍然亮点十足。

从环境来看,优秀的女同性恋题材的剧集少之又少,一部华语的,符合我们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当下(华语非大陆地区)的情况的剧集更是难能可贵了。

从剧本身的观感上来讲,本剧以细腻的情感表露,内向自省的视角,并且加入非常充实的细节让人共情。剧集本身不是在讲一个旧情复燃/对初恋恋恋不忘的故事,剧集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反映【自我认知】的过程。把这种相对隐晦的,不易表现的心理活动具体的刻画的好,也是本剧获得共鸣的一大地方。

剧情里学姐无疑是更矛盾的人,从各种细节不难推断出,她喜欢亭亭,但她对这种感情,先是表现的极力否认,压抑,甚至不惜以毁掉这段感情这种方式来逃离,在十五年后,面对逃离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摆脱让自己精疲力竭的家庭生活,和说出她喜欢亭亭这个潜意识里早已确定的答案,却仍然显得非常艰难。

很多人据此判定学姐是不够爱亭亭的,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诚然学姐这种性格是有伤害性的,但是把爱和自我认知的难度做简单等同的观点,希望凭借爱就可以战胜困境的想法无疑都是过于理想化的。自我认知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即使是学妹这样勇敢,清晰,共情,包容,长情甚至有一些理想化色彩的人背后,也会因为不知道这段感情其实是双向奔赴,自以为是一厢情愿而陷入长长的自我认知的深深怀疑之中,也会因为犹豫而没有和男友中止关系。

要理解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困难,我认为需要结合的是【社会认知】这条暗线,【自我认知】是一条明线,那和它围绕的【社会认知】是一条暗线,这种认知既包括了对性取向的认知的包容程度,也包括了对婚姻,家庭,性别分工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在十五年前她们上学的时候,同性恋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情况,从怡敏成长在比较严重父权家庭的环境,不难推断出这种感情显然是越界的,因此她才会有同性恋是有罪这样极端的观点,她在选择逃离之后,努力的以”异性恋”正确的这样的观点说服自己,甚至还要去说服婷婷。当然这样的服从性环境压迫对她的影响,对她自主意识的不断侵蚀不仅仅是体现在性取向压抑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后来的并不幸福的婚姻,困难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十五年后的台湾,即使是已经同性婚姻合法化,从剧集一开始的怡敏误入一对女同性恋人的婚礼也能看出,这样的场景是新鲜却不奇怪的。即使是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即使是怡敏已经承认了心底的这份好感,但是障碍与矛盾却并没有因此而立刻解决。

理解这些障碍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怡敏组建家庭、成为母亲并以家庭生活为重心,并不是环境压迫完全造成的,这些都是很正当的个人选择。但是怡敏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而言,特别是一个母亲,这无疑是有很强的束缚性的,虽然同性婚姻合法了,但是关于家庭的观念,比如异性恋家庭要比同性恋家庭好,这样的社会认知仍然广泛存在,这实际上导致在怡敏自己的意识中,如果选择了自我认知中的答案,选择去爱想爱的人,就要把自己推到“坏女人,坏妻子,坏母亲”的境遇。这种关于性别,家庭,婚姻的有偏差的社会认知下,把所有人都推入了困境之中。

怡敏的问题并不在于她不能进行自我认知,而是各种有偏见的社会认知在把她推向自我认知的反面,在以非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下,让她不得不进行本不必要的取舍。而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她又不得不把自己陷入麻木之中。造成她痛苦的根源不是和异性的婚姻,也不是繁重的家庭生活,而是这种社会认知的偏差在不知不觉间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力。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她不够勇敢,不那么愿意去追求自我,她胆怯,多疑,犹豫并不是不能理解的,比如从他丈夫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当他丈夫得知她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他的反应并不是愤怒,而是觉得荒谬,觉得可笑,觉得这是怡敏为了表达不满而编造的,不难看出偏差的社会认知仍然广泛存在,怡敏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难以苛责的。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尽管我不愿意使用“异性恋霸权”这样的词汇,但是大家认同“同性的爱情也是爱情,同性的婚姻也是婚姻”也许是进步但不完全足够的,同性恋者还是要经历痛苦的“自我认知”的这一过程,而异性恋者并不需要,这种不平等性仍然是存在的。

我理解中作者对观众暗含抛出的问题就是,在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虽然这个基础对我们还是遥远的遥不可及),想要改善同性恋人群的生活情况,改善家庭生活中女性的生活情况,那究竟还需要推动怎么样的一种社会认知呢?

最后,用主题曲里的“那是生的渴望,必须要靠近你。”来结束这篇随笔,祝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各位都能找到花香~

tianyi-hu commented 1 year ago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