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yuan / gitblog

My drafts using issues and GitHub Actions.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Book Review - 4本习惯养成类书籍:最爱Mini Habits #30

Open tianyuan opened 5 months ago

tianyuan commented 5 months ago

我读过的四本关于习惯养成的书籍

先说结论

[!NOTE]
个人最喜欢喜欢Mini Habits 更具有实用性, Power of Habits偏学术理论探讨习惯形成的机理,Atomic Habits 非常cliche不推荐(有重复power of habit的内容). Atomic Habit和Mini Habit 有一些非常冲突的观点,比如“动力”说,我觉得很有趣,我会展开讨论. 再有就是关于这类self-help books, 他们都是作者根据evidence还有个人经验训练出来的pre-trained models,换成读者的“数据”去predict (或者“做实验”), 效果可能有好有不好。所以要按需索取,"尽信书,不如无书"。经验类的东西都是“小马过河”,你和作者不一定一样,所以要认清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很重要。

一些行动和成果 (20240414)

我的想法与摘抄

几年前读过这本书,简单说一下书中重要的观点以及自己尝试后的感悟。

  1. Atomic Habits 有一章强调环境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去创造环境,从而让自己更容易产生cue. 执行层面:我开始经常去lab,或者图书馆等有学习氛围的地方,避免一个人呆久了,容易倦怠,效果很好,也有新鲜感。副作用是,我又开始花额外的精力去琢磨文具和生产力工具(所谓创造一个更舒适,更喜欢的环境). 做事情,如果能获得内驱力(internalize your motivation), 远远比外驱力(环境,名声,成就,reputation, 金钱) 效果要好,而且持久。但是没有内驱力的情况下,用外驱的效果结果就是效果不稳定. 一通折腾下来, “环境”这个factor在我这儿,也就一半一半吧,sometimes work, sometimes doesn't.

  2. habit tracker 我也用过,有小部分坚持了下来(感受到了compound benefits), 大部分坚持不了1周就放弃了。有段时间家里满墙都贴着各种habit tracker (A4纸), 也用app。坚持下来的习惯是背韩语单词,现在也积累了至少1000词汇了, 每天5-10分钟,不累,现在还会复习巩固。没坚持下来的就很多,我当时设置了太多的习惯(人啊,就是贪心)。如果让我重来,我可能设置不超过3个习惯,然后每个坚持20天,大概率就会固定下来。

习惯养成之“动力说”

我想就动力说一说, 算是对我启发比较大的点。

Atomic的作者说到:

When a habit is truly important to you,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stick to it in any mood

At some point, everyone faces the same challenge on the journey of self improvement: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boredom

The only way to become excellent is to be endlessly fascinated b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boredom

充满着一股子鸡汤味,哈哈。要爱上无聊?!一种特别需要你使用动力的感觉。但是动力这东西,岂是说有就有的?!我这种凡夫俗子是没法“爱上”无聊的。而且“无聊”,本来就是一种情绪和judgement. 但是,真正的习惯是带有情绪的吗?我觉得大部分习惯是比较无意识也没有什么情绪的行为,你问我刷牙有啥feel? 用牙线有啥feel?洗脸有啥feel? 我做这些就没feel,我不会说,我觉得无聊,当然也不会觉得激动开心或者振奋人心。所以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 对于那些已经在长期坚持的习惯,其实人是不太带情绪的,如果还要用“战胜”,“爱上”,“忍受”这样的词来形容习惯养成后的重复行为,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而且习惯本身应该是一些下意识的行为,而不是需要大量情绪来驱动的。明明是巴普洛夫的狗,非要把自己说成热血漫的主角

关于习惯养成的“动力”,以及很难坚持习惯的这种困境,我更喜欢微习惯练习的心态里面的讨论和方法(个别章节对我很受用,也不是每个章节都喜欢)。

首先是微习惯的作者驳斥“动力”说,作者认为“动力是好东西,但是它不可靠”:

如果想持久改变,动力并不是可靠的策略。 你偶尔能激发出动力来锻炼身体或写2000字,可是下一次就未必了,也许你会打个盹,看一会儿电视,或喝杯啤酒。这可是个大问题,因为如果你的策略是“激发动力”,那么你就无法建立起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重复。 动力是一种能带来诸多好处的重要感觉,但是当它出现时,请把它看作一个额外的奖励,一件美好的事物。我知道有些人目前依赖激发动力策略做事,那么这一章的目标就是说服你放弃该策略.

  1. 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已经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了。很多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郁、化学物质紊乱、荷尔蒙、健康、外界刺激、信仰甚至猫的呕吐物。

  2. 每个人都有不在状态的时候,这时精力相对不足。这意味着你希望高效率办事的动力也会更低。“激发动力”策略劝我们依赖这些东西:励志视频、文章、给自己打气的话和其他能短期提升士气的方法。如果选择“激发动力”策略,你不仅要有动力做一件事,还必须动力十足才行。因此,想要激发出锻炼的动力,你想锻炼的意愿必须比想吃薯条和看电视的意愿更强烈才行。在这种情况下,你尝试很多次才可能成功一次。

  3. 动力是很难(有时几乎不可能)按需培养的。 只要看看你自己的经历就能证实这一点。当你累了,生病了,头疼,感觉“不在状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激发动力容易吗?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我们才能依靠动力成功. 可到该行动的时候,局面似乎远没有那么有利,我们就会决定“明天再做吧”. 最近有一次,我感到很累,头也疼,没什么励志名言或想法能让我继续写这本书,我也不愿激发动力,只想睡觉。感谢上天,还好我不依赖动力。

  4.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次,你不愿为了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 意思是(别嫌我唠叨)你根本不想让自己想让自己想锻炼。(没错,连续用了三个“想”!)这是为了帮你体会到如果选择以动力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你会有多难采取实施行动。你必须让自己想做一件事而不是直接做这件事,可有的时候,你积聚动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有动力激发动力而已。 

  5. 坚信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 如果只是“我想激发动力”,那它就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不激发动力就什么都做不了,那它就是个问题。它是坠入“懒惰旋涡”的完美路线。懒惰会让你感到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总是在什么都不想干的同时奉行动力法则,那你就会一直懒下去,没有出路。动力高于行动”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可没有谁规定你的感受和行为必须永远匹配。它创造了一种让你处处受限、时刻受挫的生活方式。“热情递减法则”(对应的经济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是动力让我们失败的原因 

  6. 真正的习惯不仅无法被认知捕捉到,而且也不会掺杂情绪。重复不会让我们兴奋地行动起来,反而会让我们趋于平静。习惯性行为不会引发强烈情绪,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因为任何依赖人类情感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可靠的。 

  7. 自助书籍的另一个极端包括一些空洞的、激励人心的废话,还有那些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鸡汤散文。你也许会在短时间内感觉充满动力,但正如我在前文证实的,长期来看,依赖情绪和动力并没有效果。 

 相对于动力,作者认为意志力更可靠,而且可训练,关于意志力,我不再缀诉。作者推荐的微习惯的本质是,你要设定的目标足够小,小到它几乎不会让你在还没做的时候就感到困难,小到不可能失败,小到不会让你产生任何抵触情绪. 比如做一个俯卧撑,写30个字,阅读1页书。 

一旦你开始做且能随心所欲地继续下去,“已经开始”带来的心理影响会让感知难度明显降低。正如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的惯性在运动开始前最大,一旦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因为存在动量(而且动力也增长了),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 养成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的习惯比隔很久才狂做30个俯卧撑更好。
  • 正是因为必须写出少得可怜的50字,我才有可能写出2000字。在此之前,有些时候我一个字都不会写。正是写很多的野心最终导致我写得很少。
  • 现在我的写作量至少是以前的3倍多,原因很简单:我不再害怕动笔了,我很喜欢完成我规定的最低字数。如果我花几分钟写出50字,我可以说今天成功了——多么鼓舞人心啊。

关于《练习的心态》,作者更多的讨论了如何调节情绪, 动力和心流。更多是探讨你对很多事情的预判会影响你行动,过于担心没发生的事情,你可能需要冥想来管理自己的思绪和情绪,能够从旁观者视角观察自己的情绪。我有72条笔记,我就不放了,感兴趣可以翻翻书,1-2个小时应该可以很快翻完,这种书也不用太细看。

tianyuan commented 2 months ago

一些要"战胜“Boredom的鸡汤 - 《atomic habits

作者真的是废话大王,这些cliché的话真的听到吐了。🤮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est athletes and everyone else?” I asked. “What do the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do that most don’t?” He mentioned the factors you might expect: genetics, luck, talent. But then he said something I wasn’t expecting: “At some point it comes down to who can handle the boredom of training every day, doing the same lifts over and over and over.”

But this coach was saying that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feel the same lack of motivation as everyone else.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y still find a way to show up despite the feelings of boredom.

Mastery requires practice. But the more you practice something, the more boring and routine it become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success is not failure but boredom. We get bored with habits because they stop delighting us. The outcome becomes expected. And as our habits become ordinary, we start derailing our progress to seek novelty. Perhaps this is why we get caught up in a never-ending cycle, jumping from one workout to the next, one diet to the next, one business idea to the next. As soon as we experience the slightest dip in motivation, we begin seeking a new strategy—even if the old one was still working. As Machiavelli noted, “Men desire novelty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ose who are doing well wish for a change as much as those who are doing badly.

When a habit is truly important to you,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stick to it in any mood

At some point, everyone faces the same challenge on the journey of selfimprovement: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boredom

The only way to become excellent is to be endlessly fascinated b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boredom

tianyuan commented 2 months ago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微信读书的摘抄)

[!IMPORTANT] 养成好习惯,要学做巴普洛夫的狗,而不是热血动漫的主角

第1章 微习惯是什么

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上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双腿的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渐渐变得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蹬到山顶,否则就会倒退回原地,让之前所有的进步付诸东流。

习惯形成的第一个信号是抵触情绪减弱,这很好理解。

第3章 动力v.s.意志力

如果想持久改变,动力并不是可靠的策略。

你做事缺乏动力时,意志力的消耗量就会猛涨。意志力消耗量较高时,你会难以长期维持一个行为并将其培养成习惯。

你偶尔能激发出动力来锻炼身体或写2000字,可是下一次就未必了,也许你会打个盹,看一会儿电视,或喝杯啤酒。这可是个大问题,因为如果你的策略是“激发动力”,那么你就无法建立起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重复。

动力是一种能带来诸多好处的重要感觉,但是当它出现时,请把它看作一个额外的奖励,一件美好的事物。我知道有些人目前依赖激发动力策略做事,那么这一章的目标就是说服你放弃该策略。

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已经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了。很多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郁、化学物质紊乱、荷尔蒙、健康、外界刺激、信仰甚至猫的呕吐物。

每个人都有不在状态的时候,这时精力相对不足。这意味着你希望高效率办事的动力也会更低。“激发动力”策略劝我们依赖这些东西:励志视频、文章、给自己打气的话和其他能短期提升士气的方法。

记住:如果选择“激发动力”策略,你不仅要有动力做一件事,还必须动力十足才行。因此,想要激发出锻炼的动力,你想锻炼的意愿必须比想吃薯条和看电视的意愿更强烈才行。在这种情况下,你尝试很多次才可能成功一次。

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事(吃生西蓝花,跑13公里,再吃更多的西蓝花)可不是简简单单激发动力就能完成的。和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吃冰淇淋相比,生西蓝花和锻炼的短期回报要逊色不少,我选择前者的动力明显高出很多。

成长动力学说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我真心想做一件事,那么我无须强迫自己做这件事(也就是用意志力)。

问题在于,动力是很难(有时几乎不可能)按需培养的。只要看看你自己的经历就能证实这一点。当你累了,生病了,头疼,感觉“不在状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激发动力容易吗?

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我们才能依靠动力成功

可到该行动的时候,局面似乎远没有那么有利,我们就会决定“明天再做吧”

最近有一次,我感到很累,头也疼,没什么励志名言或想法能让我继续写这本书,我也不愿激发动力,只想睡觉。感谢上天,还好我不依赖动力。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次,你不愿为了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意思是(别嫌我唠叨)你根本不想让自己想让自己想锻炼。(没错,连续用了三个“想”!)这是为了帮你体会到如果选择以动力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你会有多难采取实施行动。你必须让自己想做一件事而不是直接做这件事,可有的时候,你积聚动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有动力激发动力而已。

这个过程和这句话一样怪异。如果你不愿意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又是你做事的策略,那么战斗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输了,你的习惯也会早早流产

有些心理自助书籍的作者只会照搬一切,他们把“激发动力”塑造成促进行动、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而很少会有人提出质疑,因为这是标准程序。人们纷纷登录励志网站寻找他们的“励志救星”,导致这些网站也跟着发展起来。

坚信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

如果只是“我想激发动力”,那它就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不激发动力就什么都做不了,那它就是个问题。它是坠入“懒惰旋涡”的完美路线。懒惰会让你感到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总是在什么都不想干的同时奉行动力法则,那你就会一直懒下去,没有出路。

动力高于行动”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可没有谁规定你的感受和行为必须永远匹配。它创造了一种让你处处受限、时刻受挫的生活方式。

“热情递减法则”是动力让我们失败的原因

假设你能激发动力每天阅读2小时,而且能连续坚持3周。到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看到行动变成习惯的微弱苗头了。可是因为你一直依赖动力,这个关键过渡期很可能就成了进步的终点。

“热情递减法则”不是一条真正的法则,而是我创造的术语,因为它比对应的经济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更好理解

当一种行为成为一个习惯,你会变得没有刚开始时那么情绪高涨,这种行为甚至开始有些乏味无聊,事情当然会变成这样了。

杰里米·迪安(Jeremy Dean)在《习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Making Habits, Breaking Habits)中写道:“习惯不仅无法被认知捕捉到,而且也不会掺杂情绪。

……很奇怪,人们进行习惯行为时是不带有情绪的

这就是“需要动力才能行动”的想法在培养习惯时反而会帮倒忙的原因

重复不会让我们兴奋地行动起来,反而会让我们趋于平静。

习惯带来的好处在于抵触情绪少了,自发性多了。

迪安表示:“惯性行为不会引发强烈情绪,这是它的一大优势。”的确是这样,因为任何依赖人类情感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可靠的。

刚开始做一件事的兴奋在最初会有很大帮助,可是等到这股劲头渐渐消失,你开始怀疑有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它又会成为强大的敌人。如果最开始就选择不依赖动力和感受,就能有效降低这种风险。

有热情是好事,但我们应该把这种思维模式看作一种额外奖励,而不是实施行动的信号。

最好因为选择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效不会在之后出现剧烈波动。

说句似乎有违常理的话:在一段时间过后出现热情不足的情况其实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更稳定和自动的基底神经节正在慢慢夺取控制权。

再重申一遍,动力是好东西,只是不可靠而已。我发现,借助意志力,动力会变得更加可靠;而且如果先采取行动,动力就会被迅速地激发。

为什么强迫自己用意志力采取行动远比努力激发动力好呢?原因有三个。

意志力很可靠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

意志力策略可以通过计划执行

一个在能写作的时候才写作、非要等到出现奇迹时才起身锻炼的笼统计划是无法帮你养成习惯的,你必须给任务制定时间表,然后实施行动。

这项元分析发现了引起自我损耗的5个最重要的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第4章 微习惯策略

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安东尼·罗宾

微习惯需要非常少的实际努力

比如,你打算做一个俯卧撑,写50字,阅读2页书,或完成其他非常简单的任务

微习惯的本质决定它几乎不会让你在还没做的时候就感到困难,这个重要的优点在你超额完成任务时更为显著。

一旦你开始做且能随心所欲地继续下去,“已经开始”带来的心理影响会让感知难度明显降低。正如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的惯性在运动开始前最大,一旦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因为存在动量(而且动力也增长了),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采用微习惯策略的结果:自我损耗极少(即使在完成预定目标后继续前进的过程中)。开始行动的理由是最难找到的,因为目标的重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就是我们不愿意启动那些让我们闻之色变的计划的原因。如果最终做不到,我们宁可不开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 1.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2.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

我们一般认为疲劳是一种身体阻碍,可是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阻碍。通常精力为零也就意味着动力为零。我已经无数次用微习惯策略解决过这种情况了,比如,这本书里有1000多字是我在头疼的时候写出来的。不光头疼,我还特别累,只想睡觉。

我在头疼时依然能有产出,是因为我是从小任务做起的。

第5章 微习惯的独特之处

微步骤+意志力是必胜组合

很多时候你的确很累,但给大脑或者身体找点事情做,身体就会被唤醒

养成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的习惯比隔很久才狂做30个俯卧撑更好。

正是因为必须写出少得可怜的50字,我才有可能写出2000字。在此之前,有些时候我一个字都不会写。正是写很多的野心最终导致我写得很少。

现在我的写作量至少是以前的3倍多,

原因很简单:我不再害怕动笔了,我很喜欢完成我规定的最低字数。如果我花几分钟写出50字,我可以说今天成功了——多么鼓舞人心啊。

人一旦感觉受到控制,就会消极怠工

自助书籍的另一个极端包括一些空洞的、激励人心的废话,还有那些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鸡汤散文。你也许会在短时间内感觉充满动力,但正如我在前文证实的,长期来看,依赖情绪和动力并没有效果。

远离恐惧、怀疑、胆怯或犹豫,行动是征服这些消极情绪的最佳武器

许多人成了自己身体的奴隶,不断回应着自己的每一个情绪和心血来潮的念头。他们认为如果当时不想做一件事,自己就做不到这件事。

第6章 彻底改变只需八步

考虑一下你过得最艰难的一天会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你要开一整天车,或者在准备一个大型聚会——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完成微习惯吗?不要设想最轻松的时候,要设想最困难的时候。如果你在疲惫、压力山大、极其忙碌的时候还能完成某件事,那么你每天都能完成它。

人们在设定目标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把动力和精力水平的剧烈波动考虑在内,而是假定到了实施行动的时候,他们能维持或重新激活当前的精神和精力状态。

在实践微习惯的过程中会掌握一项技能——如果感到抵触,那就找到有创意的方法让行动变得越来越小吧。

把想法变小和把微习惯变小一样重要。你必须像接受完整目标那样接受微目标。

好了,现在仔细核对你的清单: ●你是否选出了适合自己的微习惯计划?你选择的是弹性的、单一的还是多项的? ●你的微计划是否小得不可思议?把它们大声念出来,如果你笑了,它们就合格了

微习惯小到不可能失败,所以有没有依据无所谓

你永远都能在睡觉前完成习惯(总体来看,每个微习惯只需要大约一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这种每晚一次的习惯检查也会变成习惯,这多好啊,因为它能让你的大脑保持对生活的专注度。“今天我完成简单的目标了吗?完成了。太棒了!”睡觉。

虽然我特别喜欢早晨动笔,也许会选择培养一个早晨写作的习惯依据,但是拥有一个不指定具体时间的写作习惯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坏习惯一旦缺乏约束就会随意发展,占据你生活的各个角落。

你可能有98个抽烟的依据,53个看YouTube视频的依据,还有194个在网上闲逛的依据。让你的好习惯像这样疯狂发展也是有可能的,就像植物为了营养竞争一样,你的好习惯能把坏习惯挤出你的生活

如果发现自己停滞不前,一定要提醒自己,其实你的任务是很微小的,不要想得太难。

喜欢把我的全部依据都放在“一天一次,随时可做”的保护伞下,这会让事情变得简单。

锻炼的时候,大脑会收到一种天然回报。在做运动时,大脑会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内啡肽,这种感觉也被称为“跑步者的愉悦感”。

喜欢作家汤姆·西弗(Tom Scheve)的阐述方式:

当你的身体从有氧状态转变为无氧状态,虽然肌肉和细胞急需大量氧气,可身体却是在没有足够氧气满足肌肉和细胞的情况下运转的,这时候“跑步者的愉悦感”就出现了。

再强调一次,不要设定任何含糊的目标。含糊的目标或习惯缺乏明确导向,毫无意义,是很糟糕的想法

第6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意志力的优点是它可以得到强化。非常自律的人是指那些已经强化了自己意志力的人

你在健身房里看到的那些壮汉已经不再需要强迫自己锻炼了。事实上,因为锻炼已经变成他们大脑的第一偏好,所以他们不再需要意志力了。

看到自己采取行动比任何其他事都更激励人心,更能激发动力

我发现,我常常在开始建立某个习惯后变得动力十足,而相比之下,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充足动力的情况并不多见。微习惯和动力并不冲突,它们能增加意志力。此前,整整十年里,我都没能激发动力,所以我对它相当熟悉,而且还有些不满。

记住这点:微习惯绝不会阻碍你进步,就好像火花绝不可能阻碍一场大火的蔓延一样。微习惯就是拥有无限潜力的火花。

第7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期待值是生活中一种复杂的东西。经常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值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能提高你的目标上限。换句话说,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能拥有好体形,你永远都不会拥有(正如自我效能感研究显示的一样)

从潜意识层面看,超额完成目标后,大脑会设定一个新的期待值,它承载了你以前设定过的典型目标(你懂的,那些无效目标)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你每天的目标并没有改变,这一点极为重要。还是每天50字。如果继续提高目标,你可能会让自己失望,因为你不愿打破每天1500字的连胜战绩。

策略的全部益处、力量和优势都取决于你在纸面上和心里始终将目标保持在微小状态的能力。

我们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坚持目标上,而不要对任务量抱有较高的期待。生活中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坚持,因为这是让行为转变成习惯的唯一途径,而且当非习惯变成习惯,也就意味着你确实从与大脑对抗变成与其合作了

代表行为已成为习惯的信号有: ●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说“我常看书”或“我是个作家”。 ●行动时无须考虑:你不需要做出执行的决定就能开始该行为。你不会想:“好吧,我决定去健身。”你会自然地收拾好东西并出发,这是因为到周二了,或者好像到该运动的时间了。 ●你不再担心了:刚开始时,你也许会担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弃,可当行为变成习惯后,你知道你会一直做这件事,除非出现紧急情况。 ●常态化:习惯是非情绪化的。一旦一件事成为习惯,你不会因为“你真的在做这件事”而激动不已。当一个行为变为一种常态,它就是习惯了。 ●它很无聊:好的习惯并不会让人兴奋,它们只是对你有好处而已。你会因为它们而对生活更有激情,但别指望行为本身也是如此

从小事开始和消除期待值带来的压力是我们取得成功的秘诀,而且效果很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长久保持。

如果你没能在最开始就超额完成目标,别担心。我的写作微习惯从一开始就势不可当,但在阅读微习惯方面,我直到第57天才看到明显而持续的超额完成现象

第7章 微习惯策略的八大规则

习惯体系中有几种作弊方式。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微习惯,比如每天做1个俯卧撑,却偷偷要求自己完成不止1个俯卧撑。你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这么做,因为你每对自己提高一点要求,就需要更多意志力才能达到要求,而且就算你应付得了额外的意志力负担,也许还有同时培养多个习惯的目标

“要满意,但别满足。

既然大部分健康习惯(像啃生的西蓝花)现在能给你的回报有限,而长远回报更多,那么在早期阶段,在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奖励,可能会帮助你坚持下去。之后,当你发现自己的外表和内心感觉非常好时,就会笑着认为这都是西蓝花的功劳。

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如果你认为过段时间再做也可以,那么你没有考虑到也许到时候你就没有足够的意愿或意志力了。

建议把任务逐渐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你的抵触感最小为止。

精力枯竭意味着意志力耗尽,人们强迫自己太长时间做太多事情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只要遇到抵触,我就会把任务缩小,问题就解决了。

tianyuan commented 2 months ago

《练习的心态: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 (微信读书的摘抄)

专注于心流,而不是愉悦pleasure

当我们学会把精力集中在体验人生的过程并且拥抱这一过程时,都将开始甩掉内心的压力与焦虑

引言 人生就是漫长的练习

尽可能迅速且以最少的付出来发展任何一项技能的能力,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平和与愉悦的能力,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并使之成为我们自身一部分的技能,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没有抓住要领

当我们学会把精力集中在体验人生的过程并且拥抱这一过程时,都将开始甩掉内心的压力与焦虑

。这种压力与焦虑,源于我们对自己目标的依恋,也源于我们产生的“如果我没有达到目标,就不可能感到幸福”的感觉。“目标”总是以我们尚未到达的某个地方、我们还未拥有,但在某个时刻终将拥有的东西的形式出现。然后,我们相信,达到了这样的“目标”,人生就圆满了

第1章 学习开始

现在想来,那些嗑药酗酒的人不也在心流状态?!time stops, 可以短暂的逃避.

我不但喜欢练习和学习所有的事情,而且还发现,为了逃离日常生活中的重重压力,我会让自己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某项活动中去

我不但喜欢练习和学习所有的事情,而且还发现,为了逃离日常生活中的重重压力,我会让自己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某项活动中去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在想些什么,那你便没有拉紧思维的缰绳,对自己前进的目标便没有了掌控的能力。你不可能控制你甚至都不知道的东西。意识一定是第一位的

我就是不喜欢沉浸在过程中无法观察自己的状态,但或许这是一个悖论,因为本来专注力就是让你没有self-awareness。

当我们沉浸在以过程为导向的心态时,不可能直接观察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容易观察别人是不是处在这种状态。

在此之前,我对许多事情产生过兴趣,刚开始时也确实投入了许多热情,然后就相对较快地失去了激情和动力。

首先,我会选择某项特定的活动,比如说体育锻炼。然后,我开始去健身房健身,购买一些合适的运动服等,真正地沉浸其中。过了一段时间,最初的热情开始消散,我越来越难保持原来的激情并遵守锻炼的戒律。从那一刻开始,要按照既定的锻炼日程来继续练习,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我开始为自己逃避健身找借口。比如,“我下次再补上来,或者在下周上班前多练一个上午。”然而,这些都是蠢事,因为我不会遵守这些承诺,而且越来越心安理得地把锻炼身体这件事情丢在一边,到最后,彻底地偏离了最初确定的目标。此外,我还会产生一种觉得让自己失望了的不安的感觉,再加上一种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因为我没有努力去完成一件我已决心去做的事情。到最后,我会对某项特别的努力完全失去兴趣,相当于再次回到原点,然后开始搜索下一件能填补我内心空虚的事情,再度开始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最大的优势在于,我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谈起任何一项新的追求,我总是遵循如此的循环往复。我注意到了这种趋势,静静地看着自己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地陷入这种固定的模式之中。

人生的悖论:
耐心与自律的问题是,要培养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需要同时具备它们两个。

第2章 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

在球场,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去管球在空中飞行的样子。我只是在学习挥杆这个部分,沉浸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指望能够击出漂亮的球。漂亮的击球是挥杆击球所有分解动作全都做正确之后的结果,或者说产物

和其他同学经历的相反,我发现,当我专注于当前这个时刻时,我的练习变得十分平静,一点儿都不让我心烦。那个时候,我哪儿也不用去,只需要“在这里”

during flow, you CANNOT feel anything. But that’s good!

和其他同学经历的相反,我发现,当我专注于当前这个时刻时,我的练习变得十分平静,一点儿都不让我心烦。那个

觉得,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练习过程中,极大地减轻了我当天的压力,也可以放下自己对第二天必须做哪些事情的思考

它让我的思绪持续停留在“现在”,而不是沉醉于过去或放眼于将来。我不去想自己练习好高尔夫球要花多长时间,因为我从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了乐趣:学习正确的高尔夫挥杆动作。

为什么我觉得高尔夫球练习是一件让人精神焕发同时又内心平和的体验,而我的同学感受却完全相反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在真正地练习,而他们没有。他们把问题想复杂了,这使得他们焦虑不安,而这些焦虑,还源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练习,便会令他们不能实现计划中的目标。

我们都有一个不健康的习惯,那便是:制订结果目标(也就是反映我们计划中的结果),而不是专注于达到那一结果的过程。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我们将视线转向计划中的目标,完全忽略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终于实现目标的那一神奇时刻到来之时,我们会感到很愉快。我们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几乎视为实现目标而必须经历的麻烦事。

对我来讲,练习与学习相似,但并不相同。练习这个词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与愿望的存在。而学习这个词则不存在意识与愿望。我们在练习某件事时,本着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意图,刻意地、反复地参与练习过程。刻意和意图这些词,在这里是关键,

优秀练习的技术性细节,需要刻意地、有意识地停留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并且清醒地知道,我们是不是实际上做到了那一点。那要求我们不再沉迷于对“结果”的依恋。

该过程旨在达到的结果”。这是一种悖论。聚焦于过程时,你期望的结果会很轻松、很自然地出现。聚焦于结果时,你便马上陷入纠结之中,对过程感到厌倦、不安、失败和不耐

为了聚焦于当前,我们必须至少暂时放弃对期望目标的依恋。如果不能放弃这种依恋,那么,由于我们现在还在想着尚未发生的事情(即目标),便不可能活在当下

当你的思维只是放在完成的结果上时,你不仅在没有实现那些结果的每一秒都感到失败,而且在练习中犯下每一个“错误”时,都会体验到焦虑感。你把每一个错误都当成一种障碍,一种延迟你实现目标的东西,让你迟迟体会不到实现那一目标的东西。

相反,当你的目标是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之中,并且停留在当前这一刻时,你不会遇到错误,也不用做出判断。你只是在学习和做事情。你在从事活动、观察结果、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也在调整练习时的精力,以产生期望的结果。这时的你没有不好的情绪,因为你没有判断些什么事情。

第3章 关键是视角

哈哈哈,经常读书high了,就开始跳出flow状态,比如“我今天看好多”,“我今天有收获”,“我今天又学到东西了”,“喝口咖啡”,“我是不是困了饿了”

也没有静静地思考所读内容。她跟我讲过,有一天,在继续努力地看书时,她的思考过程得到了升华,进一步演变了。她对自己以及人生的感觉不同了,乐于更清楚地观察自己当前的处境。但她也注意到,当她的思绪从阅读中漂移出去,陷入了“我没有时间”或者“我今天不喜欢读书”之类的思维框架时,觉得自己又溜回到以前的态度和视角之中,她不但觉得以前的态度和视角没有价值,而且不幸

在电视广告片中,这种错觉甚至更强烈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买下这件产品,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完美。”或者,甚至更糟糕:“不买这件产品,你的人生将是不完整的。”汽车广告尤其引人发笑地过于强调这些信息。他们将某一款特定汽车的使用权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来加以推广。在现实中,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花钱买车其实是一种差劲的投资,因为汽车的贬值比其他任何物品的贬值更快,而且,当我们买了新车时,大多数时间都会担心它被人偷去或放在当地商场的停车场里被别人损坏

我们每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这么做,也好比花儿对自己说的那样。对于所做的事情,不论是什么,我们都有意或者无意地选择一个参照点,并且觉得,在到达那个参照点之前,总有些什么不正确的地方

在禅宗中,那种状态被称为“初学者心态”(beginner's mind)。你刚刚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全神贯注,那么,你的心智不会存在任何的絮絮叨叨

而如今你完全胜任开车以后,这些事看起来已经变得不可能。这种练习的关键,并不是让我们感到,即使通过努力也不可能达到期望的心态,而是在帮助我们理解,专注于做某件事情时,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为和感觉。

如果想象自己身处类似这样的情形中,你会发现,在当前这一刻的体验期间,除了这种体验本身,你不可能还知道其他任何事情。这也是当我们在练习以过程为导向的心态时不可能观察自己的原因。我们能够做的,是运用这些质疑我们是不是全心全意地聚焦于过程的时刻,来提醒自己什么时候没有做到全神贯注

当我们沉浸在以过程为导向的心态时,不可能直接观察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容易观察别人是不是处在这种状态

我们发现,许多人在娱乐活动中十分擅长做正确练习。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当前,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那么,到底工作与娱乐活动有些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我们发现自己在玩的时候,比在工作的时候更容易做到专心致志呢?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便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在任何时候都专注于当前这一刻的能力。

我发现,这两类活动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预先判断了它们。我们做出一个有意识的决定,确定如果我们喜欢某项活动,那么它不是工作

我们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判断,将某项活动归类为工作或者娱乐

我从潜意识里知道,我并没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调试钢琴的过程中,因为我已经十分擅长这项工作了,失去了我前面描述过的初学者心态。我调试了整架钢琴,但我不记得自己在做那些事情,因为我当时的思绪飘到了未来,在做白日梦。

。我平时几乎不看电视,因为我觉得,你在看电视时所投入的时间,大多数不会带来回报

下次你再做某些你定义为不愉快的或者定义为“工作”的事情时,试一试这种方法。那件事情是修剪草坪还是洗碗,并不重要。如果活动要花很长时间,告诉你自己,你会致力于把思绪集中在当前这一刻,并且在大约半小时里,做到以过程为导向。过了半小时,你可能像平常一样讨厌这件事,但在最初的半小时里,你绝对只想着你正在做的事情,不再想别的。你不会穿越到过去,想着把这项活动定义为“工作”时自己做出的判断。你不会穿越到将来,预测这项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以便可以去从事一项被你定义为“不是工作”的活动。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只做那件你正在做的事情。另外,也不要试着喜欢它,这是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便带了情绪和挣扎

第4章 培养期望的习惯

其实就是忘我的境界

你提升自己对练习的心态的控制过程中,重要的是尽可能容易地将思绪停留在过程之中

我们的想法与行动的这种脱节,是我们在生活之中学会的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让我们远离真正力量的思考方式

Negative feeling will stop you from entering into the flow state.

完全掌握着自己,使自己处于受控的状态。还要记住,如果你开始体现一种情绪,比如说挫败感,那么,你便脱离了过程。你又回到了一种错误的感觉之中,在想着“我现在所有的处境十分糟糕,一定有另外一种不同的处境。只有那样,我才会幸福。”这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会适得其反。相反,你当前的处境,就是你现在应当的处境。你就是那朵鲜花。

还要记住,如果你开始体现一种情绪,比如说挫败感,那么,你便脱离了过程。你又回到了一种错误的感觉之中,在想着“我现在所有的处境十分糟糕,一定有另外一种不同的处境。只有那样,我才会幸福。”这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会适得其反。相反,你当前的处境,就是你现在应当的处境。你就是那朵鲜花。

第5章 感知变化,创造耐心!

有一天,在继续努力地看书时,她的思考过程得到了升华,进一步演变了。她对自己以及人生的感觉不同了,乐于更清楚地观察自己当前的处境。但她也注意到,当她的思绪从阅读中漂移出去,陷入了“我没有时间”或者“我今天不喜欢读书”之类的思维框架时,觉得自己又溜回到以前的态度和视角之中,她不但觉得以前的态度和视角没有价值,而且不幸的是,这类思维框架在当今世界非常流行。

体验到不耐烦,是你的思绪没有放到当前这一刻、没有放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之上、没有保持以过程为导向的最早的迹象之一。我们总是从“现在”退出,让思绪带领着自己四处“飘荡”。

我多次通过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来观察自己的想法。它从一种完全不相干的讨论跳到另一种。它提醒我付账,作曲,解题,想着某个人昨天激怒我的时候,我本应当如何机智地反击,等等。所有这些,都在我大清早冲凉的时候进行。在那一刻,我的思绪任意飘散,但就是没有聚集于我当时正在做的事情——洗澡。我的思绪在预期着那些并没有发生的场景,并且试图回答一些别人根本没有提出的问题。对这种现象,我们有一个名称来描述:担心

如果你迫使思绪停留在当前这一刻,并且停留在自己正在做事情的过程,我保证,你的许多问题都将烟消云散。 这里有一种说法:我们大多数担心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种持续不断的内心独白和聊天,会随一种紧迫感和不耐烦的感觉而来,因为你想处理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你想现在就做完。

通向耐心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你的内心独白什么时候开始疯狂奔走,并且拖着你一路狂

如果这种情形正在发生,你没有意识到(大多数时候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那么你便没有掌控自己。你的想象带着你从一个局面跳跃到另一个局面,同时,当你在对脑海中闪现的每个问题做出反应时,你的内心会一再冒出不同的情绪。为了让你从这种无穷无尽的、感到精疲力竭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你必须退一步思考,关注真正的你,也就是当这一幕正在上演时,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的“观察者”。你在练习着将思绪停留在当前这一刻时,会更加清醒地知道真正的你和你的自我内心独白之间的差别,即使你没有努力去观察,也会心知肚明。它会自动地发生。将思绪留在当前以及留在你做事情的过程之中,是促使你改变视角来培养耐心的第一步

某件事情发生,我将会幸福”的这种感觉,除了给你带来不满足,再不能带给你其他

生活的特点是无穷无尽,延绵不绝

广告不停地“轰炸”我们,它们全都在承诺,购买了某些产品,我们便能产生成就感:“得到这件产品,做那件事情,你的生活将趋于完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需要放下这种认为幸福就在某个地方的徒劳想法

那一刻揭示的最为重要的事实是:我真正的愉悦,是在我能每时每刻都学习和体会我的成长时发现的。我的目标是:发现我能够总是在内心创作音乐的那种能力的过程,而我在练习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实现那一目标

不要产生feeling,专注当下的细节,放下长远目标,减少主观判断

你的观察,就是你评估自己的过程。你有没有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去?没有?那么,立即开始纠正,并且跳过判断,因为它对你的努力没有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错误可犯,它只是一个发现什么方法奏效、什么方法不奏效的过程。我不再苦苦挣扎地朝着想象中的音乐高峰去攀登了,觉得似乎只有达到那样的高峰,我的人生才是

我开始对自己的进步有耐心了。我不仅不再关注自身的进步,而且不再寻求总体上的进步。进步是对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保持专注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你坚定不移、专注于当前这一刻时,你将毫不费力地找到自己的目标。然而,当你持续不断地聚焦于正瞄准的目标时,你便把它推开了,而不是拉拢了

不是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这个理论便是:获得任何东西所带来的真正的兴奋感,不论这样东西是一件物品还是一个个人目标,其实是你对获得它的那一刻的预测。真正的愉悦取决于你产生和保持的毅力与耐心。它们正是你在长时间内为争取拥有这样东西而努力工作时所需要

太多的人没有搞懂这一点。他们把为努力争取某件东西的过程看成一种烦人的努力,是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必须经历的烦恼。他们把那件东西当成目标,而不是把争取获得那件东西的过程当成目标

第6章 4“S”方法

你提升自己对练习的心态的控制过程中,重要的是尽可能容易地将思绪停留在过程之中

简化。当你致力于完成某个特定的项目或者从事某项特定的活动时,将它们细分为一些组成部分,来使之简化。不要设定太遥远以至于自己达不到的目标。不切实际的目标会导致挫败感和失利,如此一来,你将怀疑自己的能力。

细分。在清楚了自己的总体目标后,记得将它作为一个船舵或者遥远的灯塔,使你能保持处在正确的航线上。但要将总体目标细分成一些较小的部分,以便你能够用适当的专注度来实现它们。

放慢。在你做事的过程中,将放慢融合进来,是一种悖论。我说的放慢,意思是要让自己内心平和,关注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在洗车,手里拿一块海绵慢慢地擦,慢到足够可以细致地观察自己的动作。

放慢的悖论在于,由于没有浪费自己的精力,你会发现,你反而能比平时更快、更轻松地完成任务。试一试,你会发现的。

由于你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你便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感觉。

着放慢工作的速度,产生了有趣的感觉。起初,你的内心独白在向你咆哮,催促你快点儿干活,加快节奏。好比它在对你尖叫:“我们从来没有这么慢过!你是在浪费时间!

当你有意地放慢工作节奏时,你在急匆匆的状态下能做的任何事情会变得令人惊讶地容易。

在你做事的过程之初可能看起来并不明显,而且,这是你需要吸取的一部分教训。不停地想一想鲜花的例子吧。不论你当前处在成长与进步的哪个阶段,在每一个时刻,你都是完美的自己。

第7章 平静与DOC方法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让你理解的是,亚洲射箭队员是在DOC的过程中来从事这项运动的。他们拉弓、放箭、观察结果,然后在下一次射箭的时候进行纠正。他们是在做、观察和纠正。在整个过程之中,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主观判断。整个过程简单而没有压力。

你的观察,就是你评估自己的过程。你有没有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去?没有?那么,立即开始纠正,并且跳过判断,因为它对你的努力没有价值。

第9章 你的技能在成长

牢牢记住这一点,花时间定期回顾你在生活中学到的所有东西,并且回顾从你童年时期直到现在所走过的路。你会注意到,当你还是孩子时,玩具对你来说意味着一切,但时至如今,却对你没有任何重要的意义。你可能还注意到,你由那件玩具的记忆产生的愉悦,并不是关于玩具本身的,而是关于那个时候你那种生活的简单性。这种简单,深深地植根于“你只知道活在当前这一刻之中,对其他事情什么也不知道”的思想中。回首自己多年来拥有过的所有那些“东西”时,你开始发现,你真的并不再关心它们中的大多数了,而且,肯定不再关心那些物质的因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你的心目中,汽车或者家具之类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它们的重要性。你甚至还怀疑,你一开始从大多数那些东西之中看到了什么。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只带着你真正的自我而来;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也只能带走你最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