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yuan / gitblog

My drafts using issues and GitHub Actions.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论文最后一章:要不要迭代一下工作流 #42

Open tianyuan opened 6 months ago

tianyuan commented 6 months ago

早上看了这个视频:亲眼看合作者2小时做完了我1个月的工作

评论区有一些蛮好的讨论. 而且那种过度要求完美主义,每一句话都要写到完美,才会写下一句的方式,确实不是最优的方式,但是我又发现自己特别难改。现在考虑自己论文最后一个章节要不要也改变一下workflow。一定要先把完整的初稿写出来, 错别字没关系,我们一版一版的修改或校正。

松弛,等于少思考错误。珍惜自己产出的每一句话,把它打磨成初稿能用的水平。而不是自己觉得这句话不好就放弃重来。只追求局部最优解,不要big picture.

埋头做事儿的时候就不要全局最优了,局部最优,能用就行,先有prototype再说改进。


思维是非线性的,所以要先写灵感后组合。但是成果和内容的展现(paper) 通常是线性的。我这一直以来的习惯是多写内容。最后按照逻辑拼接。哪里有新增知识就先写哪里。内容一多,容易混乱,组织成线性内容需要指数级的努力。而线性的推进每一个小任务则或许是最优解。


顺序工作法行动步骤: 1.从期望成果的第一行做起。 2.将自己已有的思路先写上。 3.并不着急推进下一句,而是拆解重构这句话的逻辑。 4.在重构的过程中只思考改进,而不对自己已经敲定的句子有多余的怀疑。 5.如果能找到改进的点,就加上需要补充证据,拿不准的就放着找老师确定 6.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再不能做任何有效修改之后,推进到下一句话。 7.循环以上步骤,直到最后一行。 “顺序工作法”是一种从期望成果的第一行做起,一步步推进,直到最后一行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拆解、重构和改进,同时尽量避免对自己的已有成果产生怀疑。在遇到不确定的部分时,可以标注出来,后续再寻找证据或请教他人。这种方法强调珍惜自己的产出,不断打磨和完善每一句话,使得每个动作都不浪费。通过只追求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来避免内耗、后退、浪费、停滞和停摆


贪心和动态规划的区别

确定一条思路后,边写边补充,写的顺,字数完全不用担心,

很棒的观察和思考,真好。很多完美主义者都有这个问题,写下一句话总觉得不好,删了重来,再写再删。或者总觉得自己我材料找得不够,没准备好不能开始写。或者自己有个思路,总觉得不好,还没写就先否定掉,不知道咋写才好,一直拖着不写。对自己要求过高,不能接受 糊弄 差不多得了 的人,很多这样的内耗。


第一,先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先思考就只会陷入无尽的思考,但其实很多都是无效的。只有动起来,才知道哪里真正缺什么。 第二,注意积累。视频里这种玩法,毫无疑问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而不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有太多人痴迷于找寻“高效的方法”,却忘了踏踏实实地积累点滴。 同样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十年前我需要干一周,十年后我还是需要一周,只不过6天在休息,效果还比十年前好不少。


在初期不要追求完美主义,也不要过度准备,一边干一边想,才能体现执行力强


大框架先立起来,一个个写,先完成整体(再烂都要把初稿完成)不纠结细节。然后再根据已有的去改(最后可能整篇文章都不一样了,但是,思路却清晰了),如果一开始就想着完美,纠结于细节,只会卡住无法继续,纯粹浪费时间,而且一定会开始焦虑内耗。


颜宁说,施一公就是这么写论文的,并且要求他的博士生尽量都这么写。施一公每次写论文还会让学生们站在旁边,看着他一口气写完。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写错,会删掉重来,但是基本3个小时内写出来,之后再修改。也许你遇到这样一个导师的话,早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你只是没有得到这种训练,他们或许也只是被导师要求成这样的。

帕金森定律 --- 学习时间长!= 效果好,反而容易陷入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