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017 / u2017

22 stars 5 forks source link

北大才子王实味和他滴血的野百合花 #35

Open u2017 opened 7 years ago

u2017 commented 7 years ago

default

北大才子王实味和他滴血的野百合花

文∣玉清心

今年是王实味遇难70 周年。在中共历史上,王实味不是第一个被冤杀的 知识分子,但他却是延安整风运动被拿来祭刀的第一人,他是中共延安整风 运动的牺牲品。

王实味1906 年4 月生于河南潢川,父亲是前清举人,在家乡办学,家境 清贫。他幼年随父亲熟读了四书五经,有较深厚的国学根底。1925 年,他考 取了北京大学,和胡风同班,后因经济困难,只读了两年,1926 年1 月他加 入了中共。1930 年和北大同学刘莹结婚,生有一双儿女。

才华横溢

1926 年,王实味在北大上学时,已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创 造月刊》、《新月》等赫赫有名的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中、短篇小说,受到了诗 人徐志摩、评论家陈西滢等的重视,《现代评论》还破例给了他三十元稿费, 这件事曾被传为文坛佳话,甚至载入了文学史中,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

1930 年,他的中篇小说《休息》被编入“新文艺丛书”,由中华书局出 版,这套丛书中包括了沈从文、胡也频、徐志摩的作品。他还翻译过不少西方文学作品(如都德、哈代、高尔斯华绥等人的作品)。早在1933 年9 月出 版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就提到了他的文学创作。

投奔延安

1937 年,31 岁的王实味经范文澜介绍投奔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的马 列学院编译室,参与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个性耿直,看不惯顶头上 司陈伯达媚上压下的嘴脸,导致和领导关系紧张。但三年间,他参与了大量 对马列著作原作的合译与单译,有一两百万字。他的很多译作直到中共窃国 后还在再版。当然,那些译作上早已没有他的署名了。

1941 年9 月,马列研究院改名为中央研究院,王实味转入中国文艺研究 室作特别研究员,不再翻译外文著作,开始写文章。

发表《野百合花》

1942 年3 月,王实味将自己对延安生 活的感受,写成了五千多字的杂文《野百合 花》,分两次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 同时,他在《谷雨》刊物上发表了《政治 家,艺术家》一文。同月,他在中央研究院 的整风墙报《矢与的》上,贴了几篇针砭延 安时弊的文章。

他的文章发表后,在延安引起轰动。 毛泽东曾深夜提着马灯去看《矢与的》壁报 上面王实味写的短文。1945 年“七大”时毛 说:“四二年,王实味在延安挂帅,他出墙 报,引得南门外各地的人都去看。他是‘总 司令’,我们打了败仗。”

default ▲王实味因一篇叙写延安生活感 受的杂文《野百合花》被杀。图 为大陆近年出版的王实味文集书 影。(资料图片)

《野百合花》里,王实味写道,国民党 统治区的爱国青年怀着抗日热情来到延安, 却发现延安中央大礼堂的舞会在通宵达旦地 举行,一派“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 歌舞升平景象。

短文里表达了他朴素的人性观念,这些应该与他的家教、北大学府的教 育及他在西方文学方面的造诣有关。他追随马克思主义,但不真懂,他把他 们理想化了。他经常说“史达林人性不可爱”。骨子里,他没有放弃最基本的 对人性善良的追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太强调客观、太看重物质,以为改变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人性就能够变好”,其实未必。

他的真话,在延安知识分子中引起共鸣,他的勇敢,在鼓舞大家也畅所 欲言。王实味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有95% 的人都支持他的观点,对陈伯 达这样的领导发起批评。延安大学也出现了民主“一边倒”的局面。各学校、 机关纷纷效仿,办起内部刊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据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读完《野百合花》后,“猛拍办公桌 上的报纸”,厉声地说:“这是王实味挂帅,还是马克思挂帅?”毛当即给丁 玲任主编的《解放日报》打电话,要求他们作出深刻检查。

胡乔木曾两次和王实味谈话,还两次给他写信,指出《野百合花》的错 误。对这一明显来自毛的批评意见,他置之不理。其实,王实味当时只要低 头认罪,学学丁玲、艾青他们,把自己作践、糟蹋一番,也许就能逃过这一 劫了。

被选定作靶子

毛泽东感到问题严重,担心刚开始的整风运动变调失控。于是,毛改变 了原先利用“自由主义”打击“教条主义”的策略,决定抛出王实味作为靶 子,先将反党的“自由化思潮”打压下去。

3 月31 日,《野百合花》发表后一个星期,毛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 上,发出严厉警告:“有些人是从不正确的立场说话的,这就是绝对平均的 观念和冷嘲暗箭的办法……”上述警告赫然刊登在4 月2 日《解放日报》的头 版上。

4 月3 日,中宣部发出有名的“四三决定”,即“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 针对中研院整风出现的“自由化”倾向,特为“纠偏”而制定的。“四三决定” 结束了短暂的延安之春,整风不久就转入了严酷的“审干肃反”阶段。

4 月5 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再次重复毛泽东3 月31 日发出的警 告,不指名地抨击王实味是“从不正确的立场来说话”,谴责王实味等的“错 误的观念,错误的办法”。

4 月7 日,中央研究院开始了对王实味的批斗。院内原先支持、同情王实 味的95%,很快变为他的对立面。他们被吓得不知所措,纷纷反戈一击,或 痛哭流涕检讨自己立场不稳,上当受骗,或义愤填膺,控诉王实味一贯“反 党”、“反领导”。一些人甚至做出与王实味“势不两立”的模样,要求组织 上严惩王实味。

5 月,中宣部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在邀请的百余人名单中,当然没有王 实味。大家都心知肚明:王实味倒楣了!他是反面标竿,众矢之的的靶子。 整个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立刻就变成打人的棍子,也就变成延安整风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王实味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思想问题而被斗 争的知识分子。

座谈会结束后,中央研究院对王实味发动更加猛烈的批判,无限“上纲 上线”。王实味藉病拒不与会,更不承认自己写的那些文章有问题,后来被 人用担架抬到会场接受批斗。现在的王实味,真正领教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人 性是多么残忍,他真的灰心了,所以后来放弃了抵抗。

开除党籍 被捕坐牢

6 月2 日休会一天时,王实味找了中央研究院党委负责人,提出要退党, 他要走“自己所要走的路”。但是,他太天真了,党组织绝不会给他这种自 由,而是要将他开除出党。

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不想就这样放过死不认错的王实味。他 捏造出了一个包括王实味在内的中央研究院潘芳等人的“五人反党集团”。 10 月23 日,罪名上报并由毛亲自批准,作出了《关于开除王实味党籍的决 定》,说“王实味是一个隐藏在党内的反革命分子”。

1942 年年底,王实味被隔离审查;1943 年4 月1 日,康生的中央社会部 正式逮捕了王实味,将其关进了社会部看守所。一段时间后,一贯拒绝认错 的王实味,突然胡乱承认自己是托派中央委员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还参加 过托派的“十月社”等。审讯他的人说,王实味脑子出问题了!

他的消息传出来后,中共为了“辟谣”,放王实味出来见外面的记者。记 者问他说:“你最近做什么事情呢?”王实味非常谦虚地说:“我在糊火柴盒 子。”记者说,“我在他眼里面、眼神当中看见了无数的恐惧,看见了巨大的 恐惧。”这就是后来的王实味。

惨死

1947 年3 月,因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已被囚禁了四年多、身患肺 病的王实味也由中央社会部两名干部押送,随中央机关撤离。4 月16 日,到 达山西省兴县,晋绥公安总局主管审讯与看守所工作的第四科就设在那儿, 王实味被移交给这个看守所。

6 月12 日,看守所被飞机炸毁。对王实味这个中央级要犯该如何办?驻 在临县的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与副部长李克农接到报告后批示:将王实味就 地秘密处死。

1947 年7 月1 日晚,一个手提砍刀的年轻干部走进一孔小窑洞,拖出一 个干部模样的中年人,拉到偏僻处,手起刀落,殷红的鲜血喷洒到干硬的黄 土地上,染红了野百合花……死者是王实味。因怕被人认出,他被乱刀砍了百次,血肉模糊的尸体被丢在枯井内.

7 月1 日是中共建党日。嗜血成性的中共,偏选在那天杀害王实味。当年 为整风运动拿他祭刀,摧毁扼杀了他的全部心智。这还不够,最后用他的生 命为党庆做了祭品。王实味19 岁入党,31 岁到延安,41 岁被中共杀害。

王实味在延安的遭遇,他的妻子刘莹全然不知。中共建政后,她四处寻 找丈夫。得知人已经被处决,她确信王实味是被冤枉死的。多年来她和儿女 不断向中央写申诉信,多次到北京上访。1962 年李克农临终前向刘莹承认, “王实味案”是纠缠他多年的一块心病。当年也落井下石的李维汉,1981 年 向中央组织部提出复查王实味案的建议。直到1991 年春,公安部来人通知 85 岁的刘莹:王实味平反了。

生命已逝,平反有何用?在“延安整风”中,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投 奔延安的热血青年被整死了。中共整人,恐怖到把人整得“求生不能,求死 不能”的地步,不少人跪下来磕头求饶都难免一死。王实味这样的悲剧,后 来一直在不断上演,至今没停。◇

u2017 commented 7 years ago

多少“逃港”知青魂飘大海

文∣玉清心

从中共1949 年建政,到1997 年香 港主权回归,每天都有逃港事件发生。 每次逃亡高潮,都出现在中共政治动荡 大开杀戒或经济危机民不聊生的时期。 文革期间的“逃港”,曾有过一天逃港 7 万人的“井喷”纪录。文革逃港潮的 1971 年—1974 年期间,知青是主力军。

《偷渡香港》作者陈通教授于 1979 年冒死逃到香港。据他调查统计, 70% 的逃亡者是失败的,20% 的逃亡者 死在路途中,只有10% 的逃亡者有机会 成功到达香港。

default ▲ 1962 年 5 月 1 日至28 日,有 6 万从大陆逃到香港的中国人被香港政 府遣返。图为难民将手伸出车外要食 物。(AFP/Getty Images)

他说,最保守地估计,当一个人成 功逃亡到香港时,至少有一个人死在逃 亡途中,还有许多人逃亡失败被抓捕毒 打、批斗关押、劳教劳改、被枪毙、被饿死、被迫害致死或自杀。有二百多万人成功偷渡香港,三百多万人死在偷渡 路上,两千多万人参加偷渡香港这一行列。

当年有多少知青卷入这场偷渡潮?又有多少人葬身鱼腹?据民间调查, 在广州老三届知青中,全班百分之百卷入偷渡潮的都有。每个班少则几人, 多则十几人。以此类推,全广州一百多所中学,该有多少人?他们历尽千辛 万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冒死投奔自由世界。

陈秉安在《大逃港》中提到广州培英重点中学,那是座百年名校,师资 力量雄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但1968 年,将近 80% 的初高中生,约有千 人都不得不上山下乡。这些学生下乡两年后,1971 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知青逃 港,汇入“知青偷渡潮”。

偷渡的惨烈

“1974 年8 月,第 五次偷渡终于成功。游 水五个钟头之后,我们 三人在平洲岛上岸…… 警察将我们一共十七八 个偷渡客送上船,从平 洲岛到香港岛要走三四 个钟头。中途所见, 永世都记得。如果之前 见过,我一定不敢偷 渡。——当时成海都 是死尸,船走一段就见 几件,好多好多,不是 一下子好多,是这边几 件,那边几件,在水抱 (注:粤语指救生圈) 圆圈中间,剩得个上半身,头在水抱上,下半身已经被鱼吃了。周围海水‘红 扑扑’。我们那条船船员说捞一件看是怎样死的?捞上来,膝盖以下已经断 了,还吊着皮……同船还有几个女的,说原来和她们一起有男的已被鲨鱼吃 了,有的是咬断脚后流血死的……”

default ▲ 1962 年 5 月大逃港的一张经典照片。港府受不了狂 潮般的逃港客,大量遣送返大陆。被遣返回乡的一家人 痛哭。(资料图片)

上面这段表述,来自一名逃港知青的亲身经历。知青死于偷渡的确切人 数虽然至今不知晓,但其惨烈过程有很多亲历者。上面这段口述历史记录, 或许也已经对死亡数字做出了大概率的描述。

活不见人 死不见尸

据和失踪的梁启光同住一茅草房的知青回忆:“那天他们四个在我这里 吃饭。梁城根不是我们队的,在东瓜宇大队。我隐约知道他们是商量偷渡。 吃过饭后他们就动身了。大约过了半月,快过年了,梁启光的姐姐到我这里 来找弟弟,说她家在香港没亲戚,应该不会是…… 我说那天你两个弟弟在我 这里吃完饭就走了。

“送她姐姐一出门,她就大哭,说现在没有一点音讯……其实,梁城根 的母亲也一点都不知道儿子走了,以为他还在农村。以后听说是台风翻船死 的,都没有办法证实,不过我记得他们走的那天晚上是起风了……”

另一同学赵 X 琦回忆:1973 年的7 月,偶遇沙螺湾大队民兵营长刘金 喜,他问谁叫梁成根?原来,一年多前,刘曾接到宝安县的通报,说在一具 知青的尸体上找到一张“南沙公社东瓜宇大队”的证明,尸体是被宝安渔民 的拖网船捞到的,然后就扔到宝安让沙堆埋葬了。

在突然起风的那个夜里,有四条年轻的生命,消陨在茫茫大海中。四十 多年里,亲人们始终在苦苦寻找,等待他们突然归来, 因为无法接受“活不 见人,死不见尸”。

然而,他们的母校早把他们忘干净了。现在广州培英中学有漂亮的校史 馆,但校史上对当年老三届的偷渡和死亡不着一字。

当年广州“老高三”知青黄东汉说,逃亡的路上很多知青死了,或摔死 在悬崖峭壁下,或惨死在枪口下,更多的是葬身茫茫大海中。当年偷渡死亡 的数字是多少,恐怕只有天才知晓了!但肯定不会是个小数字。

1978 年夏从汕尾出发的一条小木船在大亚湾沉没,45 个年轻人无一生 还。黄东汉说,他有一个小学同班同学,和一个街坊一同葬身大鹏湾。1973 年 12 月里,从碎石斜坡滚落下来的胡向坤苏醒过来时,发现10 米外的两个同伴 早已气断身亡……

逃港知青说,我们不是英雄,是被坑害的一代,悲哀的一代。我们本该 升学读书,追求理想,却被迫“起锚”、“扑网”、“蹈海”。我们的青春如 同一场噩梦,不堪回首。

一群“偷渡知青潮”的幸存者,在吉澳岛为逃港死难者立了纪念碑。那 一起起“逃港”潮,一个个在逃亡过程中消逝的生命,记录下的是中共暴政 带来的苦难。

碑址选在了逃港中丧命最多的大鹏湾沙头角岸边,以纪念那些消失在漫 长夜路和冰冷海水中的逃亡者,那些魂飘大海的青春伙伴:越山越水,越界 少年,越海梦化,一缕轻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