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40825 / The-more-you-learn-the-happier-you-are-

元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 stars 0 forks source link

CARD 《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 #3

Closed xyz40825 closed 7 years ago

xyz40825 commented 7 years ago

进入开智部落,必然听说卡片大法,卡片大法又如何应用呢,这一次,我们来聊一聊卡片的那些事,希望给大家一些鲜活的证据,@OpenMindClub/worldmember 让我们的卡片飘起来吧。

主播介绍

浚宇,某快消品集团项目经理,信息化行业从业者,非典型起步中程序猿。

本科浸泡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却迟迟不得入门。工作六年之后,从开智课程发现了极客世界的美,一发不可收拾。卡片大法更是在学习中帮助自己快速进步。

直播时间&地点

8wd2 (161213) 19:42~20:42 「通识部落」群组

分享大纲

【卡片应用】卡片可以变幻出哪些形式?

纸质卡片 电子卡片 虚拟卡片 【读书卡片】部落读书卡片的观察清单

好卡片的故事 保持最小行动 切勿行为瘫痪 拓展阅读

阳志平:纳博科夫的卡片

像纳博科夫一样写作:卡片创作法

http://nabokovsecrethistory.com/news/pale-fire-as-hypertext-nabokov-rowberry/#.WOWzDfmECP3

http://webdoc.gwdg.de/edoc/ia/eese/schreiber/Chapter2.html

拓展练习:

现在开始,可以回想一下:

你是如何准备、提交部落卡片的? 撰写卡片有什么困难或者心得? 除了读书卡片,还在哪里应用过这个方法? 把你的答案写下来,回复在 Issue 下吧~ @sherrywei777 sherrywei777 added 直播 通识部落 labels on 12 Dec 2016 @dybwall1234 dybwall1234 was assigned by sherrywei777 on 12 Dec 2016 @ishanshan ishanshan added this to the Q1.World milestone on 12 Dec 2016 @Wangjunyu

Wangjunyu commented on 12 Dec 2016 • edited 分享直播稿

大家好,我是王浚宇,通识部落一员。现在传统快消品行业IT部门担任项目经理,信息化行业从业者,非典型起步中程序猿。顺便安利一下我的博客(http://blog.junyu.io/ ),以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千字文训练、读书笔记为主,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输出和成果的交流。

在开智,近期收益最大的是学习方法的全面更新,时间的源头、必要难度理论、教是最好的学、卡片大法等等。这其中最基础和需要立刻行动起来的,应该是卡片大法了,今天,就来聊一聊这小小的卡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鲜活的证据。

那些年飘进我生活的卡片

近期我工作之外的生活被两件事情占据:雪花般的卡片和代码。卡片也被玩出了多种花样,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纸质卡片:传统就是经典。 电子卡片:科技改变卡片。 虚拟卡片:无形胜过有型。 纸质卡片

阳老在纳博科夫的卡片一文中提到过两个人:纳博科夫和钱钟书。

前者靠着卡片拼接出了一流的小说作品,后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博学强识的学者典范,他一生写过十万张卡片,从1929年钱老考入清华外文系算起到1998年12月去世结束,70年间,每年1429张卡片,每年365天计算平均每天3.91张卡片,这小小的索引卡片的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我也尝试了全面的将卡片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回顾2016,展望2017年的文字通过卡片拼接而成。最近看大量英文素材,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有限,通过卡片建立英文单词的学习索引,也尝试过制作电子的单词卡片。外出听课,再也不用打开电脑啪啪啪的做记录了,把笔记改为卡片式的索引,记录少许关键点,剩余的内容呢?6小时之后通过回忆的方式丰富卡片内容,或者直接输出文字到博客,让卡片式的索引沉淀自己的记忆。我还尝试过在主题活动:国贸加油站中以卡片为主题,组织过活动,用来破冰、做认知写作课介绍的CLOSAT游戏等等。

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大脑偏爱纸质书。对于好书和需要深度研读的图书,最好以纸质书为主;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 预估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也会有类似的效应,利用纸质卡片回归卡片的本身,更容易理解这种形式为学习带来的效果。

电子卡片

现在的电子卡片随处可见: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笔记等等,有着纸质卡片不可比拟的便捷优势:方便搜索、存储、携带。相信大家也有过很多的实践。不过今天我想说的是另外的一些带有自身气质的玩法:

Github的Issue也是一种卡片。提交过读书笔记的小伙伴知道最基础的应用方法。我会在自己组织的私有仓库里,我会把一个Issue当作一套卡包,每一个Comment就是一个卡片。用来记录学习或者探讨的问题。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一旦探索结束,立刻整理到Wiki中,形成线索和输出。然后保持着最小的过程处理内容。我的家庭事务处理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并且遵从极客使用Github的固有习惯:英文标题、打标签、及时关闭。我们期望通过大时间周期的体验与观察,对成长型心智下的亲密关系发展提供一些鲜活的证据。当然这样也有很大的好处,和微信相比,这里更容易沉淀出家庭生活里的知识和事务。结合Wiki的梳理,经常发生的场景和模式可以批量处理分析,总结,调整。异步沟通更容易让人在平静的理性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深度交流。在后期的处理上也可以利用github的接口方便的导出具体内容。

另一个经典的卡片莫过于开智学堂APP中的卡包系统了。除了课程卡包之外,在部落中创建卡片,发布到app可以在手机端的卡包系统自助查看了。当然,据说未来这个系统会更加智能,打通Github与App,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虚拟卡片

随着实践的深入,越发的觉得其实卡片是一种容器,如果把容器放入到自己的大脑里,就形成了第三种形式:虚拟卡片。以我最近的编程学习举例,一个Python的开源包Numpy是我的学习对象,自己通过阅读会把知识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卡片,比如Numpy中的主要操作有哪些,这些操作背后的函数是什么等等。这些卡片一个又一个的被大脑自动填满,在做题或者编程的过程中,卡片被一次次的调用。

依靠我们的大脑的想象任意裁剪。大脑的好处在于成本足够低,卡片的转换和连接非常容易和快。自己仿佛魔术师一样不断的进行拼接,这个时候学习的复杂度进一步降低,但是容量却提升了,当卡片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会写成博客,我到目前的二十多篇博客大部分都是这么写出来的。因为技术内容和文学作品不太一样,所以这些技术内容除了我在想象是自己教自己之外,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仿佛一个又一个组块,一个又一个卡片。很容易就串联成了文章。这个文章和写作文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卡片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会想到神经网络,这应该是一门足够抽象的学科,不仅仅可以一定程度解释社交网络、社会关系网络,还有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等等。那么我们的卡片呢?足够多的时候,卡片之间自然的形成链接,也会成为一个你独有的神经网络,当你有一个话题输入的时候,自然的会输出点什么,这个是一个开脑洞的想法,自己还没有实践过。这种独特的经验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卡片到底是什么?

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

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 一个小小的盒子,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愉快。而且盒子的容量有限,更应该想清楚放什么进去。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放进去的是线索、是高质量的内容。

卡片是高速公路网的加油站

卡片和卡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近在咫尺,可以远在天边,任你变换。卡片让人远距联想,知识和知识产生全新的连接。我们的神经网络,也有卡片的一份贡献。

卡片是功能齐全的瑞士军刀

卡片能做的真是太多了,像瑞士军刀一样功能齐全。我现在出门只需要带上一两张纸质卡片方便记录,带上手机以防万一,生活的复杂度再次降低。

回到读书卡片

卡片的应用,有难有易。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的觉得学习应该从困难的地方开始,走一条从难到易得道路而不是反过来。开智部落里有大量的优秀读书卡片,大家是否感受到了深深的同侪压力呢?

我一度行为瘫痪,迟迟不知道如何开始写卡片。仔细的看了很多优秀卡片,慢慢开始有所领悟。

认识到自己依然属于:初阶学习者,初阶学习者走过很多弯路,上面提到的方法有一些持续下来了,有一些是“再给自己找事”,还有一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卡片方法。初阶学习者应该用更多的训练建立起自己的输入输出的概念。高阶学习者,卡片的形式会融入到学习的内容中,不再执着外在形式。现在的部落的学习卡片非常适合初阶学习者形成自己好的学习习惯。

书中一章内容,往往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一个知识点看起来广度很小,但是深度却可以无限。现在有太多泛泛而谈之士,却缺乏精深之人。所以,一次保持最小行动,做好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深度学习,并不是把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就够的。而是要通过知识点进行广度搜索,慢慢找到真正的源头,全面的了解这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线索。做好自己的知识网中的一条线。

外延展开,对自己期望了解的概念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就要撰写卡片了:人名卡、时间卡、反常识卡、金句卡,首先建立起全面认识概念。

尝试撰写读书笔记,采用大虾族长提供的思路。

最小行动、成长型心智、切勿行为瘫痪。

特别感谢族长,张诗颖,各位优秀的同侪,大虾族长的卡片

怎么样,来创建你自己的卡片吧,或者来Issue里讨论一下你自己的制作和应用卡片的心得吧? :tada: 2
@sherrysico

sherrysico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我经常遇到喜欢的句子就会复制到微博里,要用时就去自己主页搜索。但是微博没办法分类,还是有点不方便。这应该也算是简陋的卡片法吧,哈哈。

然后,我想问主播浚宇几个问题:

1、你制作的纸质卡片,是用的什么纸?

(我想找到方便制作、大小合适,不易折损,保存时间长的纸质卡片)

2、直接把他人做好的卡片复制过来是否可行?

(因为卡片内容少,主要是做线索,容易吸收,所以想着有些简单的卡片(如人名卡)是不是能直接拿来并入自己卡片系统中。)

3、你觉得用简书做电子卡片怎么样?

(移动和网页端都很方便编辑,文章为卡片,一个文集为一个卡包。不过没办法像 GitHub 的 issue 那样把所有卡片内容在一个页面显示出来。)

4、你具体做卡片的步骤是怎样?

(如果阅读的这一章书里面有数个人名和术语,你是在 6+ 小时后再打开书按前后顺序制作人名与术语卡,还是统一做完人名卡后再返回去做术语卡? 会在阅读时把要做卡片的内容标记出来或单独抄在纸上吗?)

因为怕不专业的自己走弯路(如不适用大周期),所以问了这几个小白问题,期待主播的解答~

来自作家部落

欣怡 浚宇回复

1、你制作的纸质卡片,是用的什么纸?

我自己用的是在网上搜索“Index Card”出来的纸,自己觉得很好用。 如果对纸的品质有要求,建议参考Cnfeat的像纳博科夫一样写作:卡片创作法提到的:

纳博科夫使用卡片是带横线的布里斯托索引卡片(bristol index card)。布里斯托是一种介于纸和纸板之间的一种厚纸,纸面细致平滑,坚挺耐磨,因最初产于英国的 Bristol 城而得名。 建议:使用淘宝购买的 Index Card 索引卡,尺寸约12.5厘米x7.6厘米,卡片的质量可能不及布里斯托索引卡片,但大小一致,硬度相仿,买上一盒(白色 210 张),至少使用三个月。 2、直接把他人做好的卡片复制过来是否可行?

对于像我一样的初阶学习者,建议不要复制卡片。这个行为类似于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想着了解全书的内容一样,有一些"贪多嚼不烂"的嫌疑。 对于高阶学习者,在积累的足够多的时候,也许可行,但是自己还没有实践过,所以不方便回答。

3、你觉得用简书做电子卡片怎么样?

个人的电子卡片其实最建议的是苹果的Note便签,免费,随时方便翻阅。注意:卡片不建议公开,个人随意书写和裁剪。文章和书才是公开的内容。 读书卡片是初阶学习者的形式化学习工具,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方便参考高阶学习者,方便小伙伴进行评价,读书卡片重在养成学习习惯的目的。

4、你具体做卡片的步骤是怎样?

阅读和简单的纸质卡片笔记(现在训练不够,做不到一次性回顾,会提供辅助手段,但是这个笔记内容会越来越少,最终取消) 6小时后尝试直接书写(现在训练不够,还做不到一次性回顾,可能会看卡片甚至看原书的内容) 对不懂的知识点先广度搜索然后深度搜索,找到线索(这是最花费时间的) 再重新写卡片准备输出 @RamyWu

RamyWu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昨天我和柳西庸聊天学到了一些如何写卡片,为什么要写,思考了很多,有点感受,希望能获得浚宇大神的建议,也和通识部落的小伙伴们交流下~~

这里引用下我昨天思考的卡片过程(第3张卡片):#86

经过昨天的交流,我的感觉是:

卡片的形式不重要,而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写这张卡片,这张卡片是如何得来的,中间的内隐过程,我们是应该通过思考身边面临的问题--再挖掘信息--再从书里面搜索我们要的知识,生成这张卡片(这是自下而上的过程);还是说我们应该先找出术语,再寻找证据,联系生活,写出卡片(自上而下的过程)? 昨天还聊到我们可以模仿那些最优秀的卡片来写,可是我们最终只能看到这张卡片,却不知道背后是怎么得来的,比如说,她的信息是从哪些地方获取的,串联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卡片大法的功能:减小认知负荷,拆解信息,最小行动,让难书/难题变简单,并且经过「必要难度」后再写可以加深记忆,不摘抄用自己的话理解,也是增强提取输出的难度。卡片的拼接,能够增强「创意密度」和「远距联想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嘛~ 产品部落的偷偷潜入来这里学习一下~

大虾 浚宇回复

大虾太赞了,直播还没有开始,就抓住了我想说的几乎全部内容 @sherrysico

sherrysico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插个楼

我觉得卡片的形式也是重要的。正如阳老师所说的:

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 以短小形式出现的卡片,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同于文章的影响,比如认知负荷小,可随意拼接。

用微博记录卡片也不如用 GitHub 的 issue 记录卡片,后者能让我们养成组块的习惯,让凌乱的卡片逐渐归纳到不同拼图内。而微博不管用多久,卡片依然还是凌乱的,所以大脑要依此构建系统也很难。

最高境界的剑仙是心中无剑,但不代表剑谱不重要。

作家部落的跑来讨论一下~

欣怡 @RamyWu

RamyWu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看完欣怡的回复感觉自己理解的还是不够深刻呢,谢谢~

之前理解的形式是说:卡片根据开智定义的模板,比如术语卡需要写:印象-例子-出处,然后每次精读书籍的一章节,都是需要写7张卡,或者是这3张重要的卡。

比如,我在读《创新的本质》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每一个章节,高阶模型的原理和特性、故事案例的推演,我觉得都很深入很精彩,想全部写卡片里。可是在写卡片的时候,区分了术语卡、反常识卡、技巧卡、任意卡...,我就会很纠结怎么拆分出来写~,比如一个概念衍生的许多定义和理解,这些也要写进去吗?

这样就会束手无策的感觉~

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多谢~

大虾 @Wangjunyu

Wangjunyu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RamyWu @sherrysico 并不冲突,卡片大法本身有认知科学的背景支持,抓住核心就好。但是原则正确不一定能做到细节正确。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裁剪。

对于高手来说,形式一般都是不重要的,卡片大法到了高阶阶段形式就不重要了,因为方法内化,不再会关注形式。 @sherrysico 提到的我理解是在强调对卡片的组织需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 @Eugene-KB

Eugene-KB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特别想深入了解浚宇兄运用电子卡片的真实场景,尤其是在家庭事务处理方面(请脑补一个奶爸的崇拜脸)。浚宇兄可以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具体讲解你是怎样使用电子卡片的,包括使用过程中的外显行为以及内隐加工过程。现在的讲述方式抽象级别略有点高,理解和加工起来略有点困难。如果改用讲故事的方式,可能会更有利于大家吸收呢。

浚宇回复

举两个典型例子:

办理商业车险:年底车辆办理保险,我把哪些保险公司联系过我,给的报价。我最终的选择和选择理由,在这中间的体会和感受,下一次选择需要提醒自己的内容都写出来放在Issue里。然后整理了一个Wiki的链接叫“商业车险办理”放在:家庭年度常规事项中。关闭Issue。明年只需要找到Wiki找到Issue重新打开,继续记录就好了。每一年的情况都有记录,不用每年重复的去考虑如何选择。 争吵反思记录:和另一半的沟通中难免出现争吵。我们会在同一个Issue中双方回复,最多的时候两个人回复了六七条。双方达成一致,就关闭。当这样的事情反复出现的时候,会在Wiki整理成一条,再次进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争吵多次发生,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等等。 记忆卡片:我们的标签有一类是:‘Memorial Card’记录我们认为是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一类暂时没有记录到wiki,因为非常容易找到。还有一些‘Precious Card’,记录我们认为珍贵的行为或者瞬间。如图:

@sherrysico sherrysico referenced this issue in sherrysico/Card-Article on 13 Dec 2016 Open 2017促发行动-习惯养成 #5 @shanzibnu

shanzibnu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Wangjunyu 浚宇,有一个小任务,本次直播明天会以卡包的形式上线,所以,需要你回复一些关键信息。实际上也就是把你今天的直播用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你的直播卡包。

下面,带入到场景——

当大家打开一个名为《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的卡包,

你希望在第一张卡片,用哪几个问题引发对接下来所讲问题的思考? 你希望大家看完视频之后,记住你所讲的哪些概念?这些概念的解释如何? 你希望大家运用你所讲的哪一个技巧,这个技巧你使用的案例是什么? 如何设计一个测试题来检验大家的理解,你会如何设计? 回复格式:

1/2/3……

卡片标题

正面

blalala

背面

blablabla 希望可以在明天上午十点之前回复在这个 Issue 下,这样可以及时把卡包上线让大家观看,嘿嘿。 @Xenaxxx

Xenaxxx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对「虚拟卡片」的概念和最佳实践很感兴趣 学习一门新学科,对概念和信息的理解以及存储、提取,就很像是一些虚拟卡片,或者叫:组块,像拼图一样,卡片和卡片之间建立关联,变成更大、更完整的「画面」 自己平时的灵感、思考还有写作小练习,也会以段落或卡片的方式进行。这时就觉得像线索,在以后解决问题时需要佐证或素材时,大脑中就会回忆起相关的卡片 「不摘抄」更多地用「回顾法」来建立卡片确实很重要,摘抄、阅读时做过多 highlight 都会给大脑造成「错觉」,误认为已经吸收了这些内容 顺道回复 @sherrysico 某宝上有纸质硬卡片,大小、颜色均可定制,甚至还有卡包 问题:

在撰写开智部落读书卡片时,为印象寻找鲜活证据往往要阅读很多资料,然后浓缩到卡片中,你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整合「素材」,并输出为「印象」的呢? 通识部落 徐迅

浚宇回复

我觉得拼图并不是合适的隐喻,拼图是为了拼接出正确的答案。无论是卡片还是联想并没有正确的答案。组块、网络更合适一些。

的确需要大量的阅读资料,素材的整合加工是我们大脑里信息处理的核心工作了。这个问题建议 @zhangshiyinrunwithcc 来讲一讲心得体会吧。我自己的体会是先搜索,然后在必要难度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一块自己做的并不是很好,还需要更多的训练。

@RamyWu

RamyWu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提问:

浚宇写了多少张卡片哈哈 浚宇的卡包是如何分类的呢 浚宇在哪里、什么时候写卡片最有灵感,空间,时间? 浚宇的作品示例下~ 浚宇回复

读书卡片努力积累中 卡包不分类 在发呆、跑步、走路的时候最有灵感 作品是博客,欢迎多交流 @zhengjiaqiao

zhengjiaqiao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Wangjunyu 浚宇 ,在我读书、写卡片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写了很多卡片,却没有完全理清作者论证时的逻辑脉络。带走了文章中的故事,却忽略了文章本身。所以我自己又加了一张卡片——逻辑卡,主要用来理清作者论证时的逻辑,论点,论据等。这样做能够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全书,也能发现作者论证中的一些不足,而不是全盘的接受作者的观点。

我想问下浚宇同学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

浚宇回复

建议参考阳老一直在强调的,初阶学习者从一个章节、一个卡片入手。放弃原来的求全的概念。 :+1: 1
@kymair

kymair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如果有条件科学上网,我比较推荐使用Google Keep来写卡片。

就形式来看,很接近便利贴(包括五彩的纸张颜色)Web和iOS, Android都有app提供。相比印象笔记等软件,它没有那么多「格式」,减轻了心智负担。

image :heart: 2
@Terukain

Terukain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请问: 用零碎的卡片组成文章或者一个完整的思维脉络,逻辑性上是不是需要自己另外再训练建构?---by十三尾

浚宇回复

不需要,因为整理脉络本身就是在训练建构了。 @wenyan666

wenyan666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提问

浚宇怎么找到坚持写卡片的内在动力的?在坚持使用卡片大法的大家呢?

一般写卡片花多长时间比较合理?我这次在听完这次卡片大法的直播后写了一个质量并不怎么样的卡片花了半个小时,感觉自己笨笨的,应该调整自己觉得自己不高效所以会更加害怕第二次行动的心理?

浚宇回复

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持续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习得更科学和真正有效的习惯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大脑是个吝啬鬼,我们本能的不愿意调用更多的资源处理复杂的事情。这时候理解必要难度理论就很重要,另外学习并不是线性过程,所以从困难的事情开始,自己更愿意接受现在卡片的挑战。学会了才有可能像阳老那样(其实还差的很远很远很远),博闻强识。 没有所谓的合理,依据自己所处的阶段而定,写出来很棒了。刻意训练的前期,不建议考虑效率,更应该注重结果。看一看优秀的读书卡片笔记,绝对不是一小时可以写完的。但是花了这么多时间搞懂了一个知识点绝对是值得的。另外,在大的时间周期上,你的方法是高效的,相信时间的复利效应,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写卡片变得很自然,成为了自己内隐的习惯方法了。 @RamyWu

RamyWu commented on 13 Dec 2016 • edited 感谢浚宇,感谢开智,非常喜欢卡片大法,还非常喜欢github。

总结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一点心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我的喜悦:

原来,卡片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从纸质卡,电子卡到虚拟卡(理解为我们脑子里的卡),它就是我们装载生活的心。 准备把自己的仓库也重建一下,原来 github 不仅仅可以用来协作沟通,竟然还可以作为恋爱记录,记录生活条例,记录读书笔记,记录朋友和我说过的感动的话,记录工作被老大教导的通过的地方~,所以卡片、github,开智平台,都有极强的可供性:不在于这个github或者是卡片有什么作用,而是它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可能。之前阅读程乐华老师的关于可供性的文章 如果你缺少创意,试试这个方法,一直没有理解,github 的可供性是什么呢?今天总算感受到了,我们可以在这里产生大量心流的任意的创作。 内在动机,不需要别人的关注,也不需要别人的赞赏(自拍偶尔需要别人的点赞意外,哈哈),写作,写卡片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以与自己对话,感受心流。 github不仅用于写东西,还可以关注更多的黑客大牛,开源代码,看看别人的团队是如何高效异步协作的~,还可以学习别的组织的高强内隐模式。 卡片类型

纸质卡、电子卡、虚拟卡

口袋里随手装几张卡片,看到喜欢的就记下了,突然的创意也写下来,比如在商场听了一首非常喜欢的歌引起了自己的什么思考,比如发呆的时候回忆的故事,看到路边的小孩子,等等~ 电子卡片,更便于信息检索,更加适用于写读书卡片笔记,拼接各种链接,记录可复制的内容,甚至是生活/工作模板和清单,比如:我今年过年回家要给各个亲戚带回去的年货,以后每年都买这个,都不会忘记了,或者是:我的护肤品每个季度都固定的几个牌子,每个月直接批量下单就好了,不浪费刷淘宝的时间,如果有朋友推荐什么的就add进来。 虚拟卡片就更神奇了,我们的脑袋是一张脉络交织的神经网络,卡片就是每个网络的节点。通过各个节点,输入信息到网络里,进行串联,能让我们不断思考这个节点能够产生多少条线索。它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和具象的卡片形式,可以是简单的回忆,图片,一种气味的记忆,某个感动的情绪。我理解为它是在某个情境下,我们在感受思考和回忆的过程,然后我们大脑将每个记忆的节点(虚拟卡片)串起来,比如我思考我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有,比如...,如果很重要到必须外显那就纸质的写下来,不重要的就睡醒了就释放掉。 卡片的内容与拼接:接口和网络

卡片可以作为一个最小的容器(我更喜欢比喻为:接口),它可以通往各个地方,只要网络需要它,它就会出现。

最小的容器,所以它只能装一个知识点。不要贪多,要相信它会带着你组织更大的网络。 这就好像是计算机程序里的某个功能接口,一个接口的只需要实现一个功能,输入什么,输出什么。然后接口之间可以互相调用。而这个接口的代码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破坏了它的封装效果(计算机语言-封装)。上回写新成员handbook的时候,就是一个直播卡片,和另一个直播卡片的部分内容重合,这就会导致不能进行解耦(计算机语言-解耦),卡片的联系也需要自己的探索,探索过程是美好的,多种多样的。 深度>广度,不要通吃,等内涵深刻了,会自然拓展外延。比如:我在搜索人工智能领域的某个术语,先找出时间线索的源头出处,再找出相关著名的人,最后找到三位AI的大拿,然后找到他们的论文著作,慢慢读发现还有其他的术语和领域值得我继续探索。但是要注意,探索过程有时候会把自己带走,记住4*5原理,超过5个层级就不要继续往下了,除非更加专业的科研人员。 不要给自己找事,一些写的烂的接口直接砍掉,放着也是浪费资源空间。记住:降低认知负荷。 行动

先把第一张卡片写出来,然后再想如何写的更好,所谓「快写慢改」。 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写,就先遵守开智已经定义好的模板,先不要着急自己去创作和质疑推翻,阳老师这么设计我们的卡片一定有他的道理,先写,就知道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了,熟悉之后,再探索为什么要这么做。 写完之后,卡片会带着我们走更多地方,感受这种心流,而不是在想如何找到这种心流。没有最开始的执行是不知道「如何」也不知道「为什么」的。 161213,大虾 @RamyWu RamyWu referenced this issue on 13 Dec 2016 Closed [8w] 《创造力》卡片笔记提交处 #86 @Yuanlingbin

Yuanlingbin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非常感谢浚宇的直播。

写一个自己对于卡片写作动力加持的做法 —— 分享。 我经常会把自己写的十分之喜欢或也许同样能给其他人带来启发和帮助的卡片,诸如金句卡或反常识卡之类的,小改下形式再加上一两句自己的思考点评,分享给父母和个别朋友。(与父母和几个朋友分别建立了一个以学习为主的分享群。)我并不在乎评论和回馈,通常也没有。但这种分享新知的愉悦感觉,会给我更多动力去写各种各样的卡片。同时被分享的卡片,我会不自觉地去回顾和反思,也就会记得更牢。 当然,我觉得分享的对象很重要,要分享给那些对事不对人、有共同相关话题、容错的人。最好是父母或通过社群之类认识的朋友。怎么说呢,距离太近的同学或同事,可能会因为你的成长进步产生嫉妒甚至进而打压你。同时太知根知底了,不好意思说那些正儿八经、牛光闪闪的话。而父母或社群之类的朋友,倒会真诚地、不带其他评判地欣赏和盼望你进步变好。 推荐app「zine」—— 文字精心排版后,导出图片分享,效果美翻。 如果开智app出现卡片分享推送之类的功能,分享体验肯定会更棒。 ps:至于是否会影响内在动机,我想只要保持因喜欢而分享,而非为了分享而分享,内在动机就不会被影响。 by: 通识部落 - 十二

浚宇回复

要保护内在动机,像你最后说的 不太建议把卡片做分享,因为不分享可以写的非常随意。如果要分享卡片,我觉得还不如整理成文章,分享更有质量。另外,既然都分享了,为何不做成博客呢,像 这样,这样。 @linhaotao

linhaotao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 edited by Wangjunyu

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学习卡片

我理解浚宇兄的分享,是个人从器到术的推演,尤其最后关于虚拟卡片的观点很有启发,到了这一层面已经超脱了卡片的器具性,所谓卡片思维。 结合卡片思维,个人有五点浅薄的思考向大家汇报 : 一、在开智的阅读维度下,传统的看书只是最基本的阅读动作,还需要探索源头;卡片只是最基本的学习动作,还需要自我输出。 二、关于利用卡片法去输入和输出如何避免思维的碎片化:通过输出建立个人的知识树,这时知识快消市场上所谓的知识管理都只是工具而已,用知识体系来串接起碎片般的知识,自我输出的结果,可以是方法、观点、模型等,将满天闪烁的知识星星,聚合为燃烧的思想火把。 三、初阶学习者应该给自己找事儿做,关键是找什么事来做。因为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必要难度、输出、探索知识源头等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找什么事来做取决于自我探索的边界,实际就是自己的需求、注意力分配和把握。 四、如何使用别人写的卡片。我的想法是部落本来就是群体学习,ISSUE就是我们一个外脑。打个比方,ISSUE里的卡片就是自助餐厅里的基础菜,你想不想吃、想吃哪几样菜、想搭成什么风格口味的菜都取决于你。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失效,我们可以有自己目的选择性地去读的。 浚宇回复

对,建立自己的知识树,建立的时候注重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线索,而不是从别人的树上摘几片叶子而已 注意:初阶学习者容易犯“给自己找事儿”的毛病,不建议做太多“给自己找事儿”的事情。“给自己找事儿”在大时间周期上往往不能持续。这和初期的方法探索还是有区别的,探索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甚至放弃。找到了好的方法,继续做就好了。形式和内涵相比,后者更重要。 别人的卡片和别人的书一样,但是要能找出优秀的卡片进行比较学习。 @Wangjunyu

Wangjunyu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 edited by shanzibnu 1

聊聊你对卡片大法的理解

正面

卡片一定要写在纸质卡片上么? 读书卡片都交了么? 写读书卡片有什么感悟? 背面

卡片并不拘泥于容器的材质:纸质的、电子的,甚至你的大脑本身都可以成为卡片的容器。 还没有交卡片的小伙伴,想一想为什么自己还没有交,是不是被行动绊倒了?一起来听今天的直播分享吧。 读书卡片是卡片大法的典型案例,利用可供性极强的卡片结合书中知识点进行线索的深挖,长期积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卡片的神奇之处

正面

直播之后,你还记得哪些概念呢?

卡片有哪些介质表现形式? 各自有什么样的优势? 卡片大法背后的原理有哪些? 背面

纸质卡片、电子卡片、虚拟卡片: 纸质卡片:传统就是经典,容易理解卡片的内涵。 电子卡片:科技改变卡片,方便搜索、携带、检索。 虚拟卡片:无形胜过有型,需要深入理解卡片大法的精髓,大脑可以做任意裁剪,随时随地进行训练。 必要难度、教是最好的学、保持最小行动、广度搜索和深度搜索、不要给自己找事 3

你的卡片你做主

正面

直播结束了,你最期待了解的是哪一个鲜活的证据呢? 大脑偏爱故事,应该是Github的应用吧?

背面

设置私人仓库(卡片是自己的) 操作需要符合极客社群的气质 标题统一方便检索 一个Issue只讨论一个话题 及时打上标签,讨论结束及时关闭Issue 关闭Issue前需要做针对性的处理 利用Wiki沉淀知识 找到愿意和你一起玩Github的成长型心智的另一半 4

最好的反馈是立刻行动

正面

卡片大法最好的应用是部落里的读书笔记卡片,说说你会怎么做,如何把相关的学习原理串联起来吧?

背面

保持最小行动,输出卡片和没有输出是不同的。 执行广度搜索后主要进行深度搜索,针对书中的一个章节的某一个知识点找到源头、线索和证据。 根据必要难度,尽量间隔一段时间后写笔记,提高记忆存储的难度会降低未来记忆提取的难度。 教是最好的学,在写卡片的时候大脑中想象自己在教别人,或者教会过去的自己。 不要给自己找事,对于初阶学习者,优先保证完成任务的质量,在升格到高阶学习者以后再做更多的演绎和裁剪。 @Wangjunyu

Wangjunyu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sherrysico @RamyWu @Eugene-KB @shanzibnu @Xenaxxx @zhengjiaqiao @wangqueshijie @wenyan666 @Yuanlingbin @linhaotao

问题均已回复 :+1: 2
@NinaMuyi

NinaMuyi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卡片是什么

在我看来,卡片是一种用来辅助工作、学习、生活的一种工具,在记录思绪或提醒记忆方面,同录音机,相机或画板等工具异曲同工。

为什么写作卡片

单纯的想要记录一些事情。

大脑健忘,而透过卡片的记录印记,则能比较清晰的回顾已经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看出自身的成长轨迹。

特定场合特定时间的特定需求表达

该种一般属于过期即弃类,比如朋友生日的贺卡,商场门前的告知条之类的。

提高工作或生活或学习效率

开智部落采用的卡包系统就属于此类,将知识分解成块状,一个小卡片就是一小块,分解难度,逐步消化,从而提高习得的效率。 学习思考方式通常有两种,Focuse thinking & Diffuse thinking ,卡片大法的高手,则利用卡片将Diffuse thinking运用得炉火纯青。远距离联想也好,组块学习也好,抑或六小时后输出卡片也好,其实都属于此范畴。

读者是谁

作为开智部落新加入菜鸟,初级阶段,我要写的卡片读者是我自己。

达到什么目的

写自己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强制自己输出。`

用输出来逼迫自己输入。

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逐步掌握写作和运用卡片的方法,将其内化成一项自己的技能。 @RamyWu

RamyWu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ards.

开始写卡片了。 :tada: 1
@liz2015

liz2015 commented on 14 Dec 2016 我没有看到直播,文字记录还不是很清晰,大家在讲卡片习惯,没有看到基础的方法,包括卡片分类,每一类怎样的格式,如何在开智app设置卡片,正面反面如何标记等等,期待回复 @Wangjunyu

Wangjunyu commented on 15 Dec 2016 @liz2015 这不是操作性的分享,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当然你可以分享自己的具体操作方法。关于在开智App设置卡片,有问题请咨询一休。 @liz2015

liz2015 commented on 15 Dec 2016 @Wangjunyu 好的,我明白了。不过follow大家的节奏真的好难…… :+1: 1
@Wangjunyu

Wangjunyu commented on 15 Dec 2016 @liz2015 相信时间的复利效应,保持最小行动,很快你就会看到变化。

xyz40825 commented 7 years ago

像纳博科夫一样写作:卡片创作法 http://www.cnfeat.com/blog/2016/11/20/NabokovWriteStyle/ 引子 日本著名诗人、小说家高桥源一郎(TakahashiGenyitiro)曾把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温贝尔特•艾科等作家并列,称他们「无论在技法上,还是在理论上,他们分明都是在文学的最前沿进行创作的作家。」 哪个作品最能体现纳博科夫的最前沿创作? 答案是《微暗的火》。 美国著名作家玛丽•麦卡锡(MaCarthyMaryTherese)认为《微暗的火》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个象棋难题,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评论者的陷阱,一场猫鼠游戏,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并称赞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 1962 年,纳博科夫出版《微暗的火》,这部小说的形式独特,由前言、长诗、注释和索引组成,作品的主体为四个篇章长诗,共 999 行,篇幅却只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是为长诗所做的注释。 如此文本形式在当时不被理解,读者如果要读懂这本小说,必须经常在前言、长诗和注释之间跳转,或在书上贴满标签,或在书上画画写写。但如今,这种文本可以被轻易理解,叫超文本。《微暗的火》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首布满超链接的长诗,每个词句有超链接,超链接之外还有超链接……

以上便是《微暗的火》结构图。 受限于创作方式,同时代的作家必定无法创作出如此的小说,但纳博科夫毕竟是纳博科夫,他用科学思维来看待文学创作,所以,创作的方式必定与众不同——卡片创作法。 通过解构《微暗的火》的链接,你就可以轻易理解,这是他用成百上千张悬浮在空中的卡片结网而成的艺术创作。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写作风格的意识》中写道:「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大师与大师相遇,得出的结论惊人一致。 纳博科夫如何创作 纳博科夫认为,最理想的作家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 纳博科夫擅长卡片魔法。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1938 年,纳博科夫开始使用索引卡创作,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卡片写作给他带来了全新的创作体验,让他在此后的 39 年创作生涯中持续使用,成为他一生最爱的创作利器。 为何纳博科夫如此钟情卡片创作? 卡片创作不单是指在卡片上书写灵感,还包括在已写作好的卡片之间寻找「交互」的可能性,这种卡片的创作与交互,正是纳博科夫的卡片魔法。

我如何实践卡片创作法 像纳博科夫一样创作,该如何实践呢?先说说我与卡片创作的四个小故事吧。 2015 年 1 月,我刚加入开智社群,阳志平老师在微信群直播的形式演示快速写作,我全场目睹勾勒大纲、分组块、填占位符、查找证据和润色文章的过程,一篇文章从无到有,从从草稿变成可发布在财新杂志的文章《新年好,好新年》。那时正在练习千字文写作的我愣住了,感觉之前练习写作的方法是好像有问题。 2015 年 3 月,看到阳志平老师写的《纳博科夫的卡片》,才发现阳老师采用的是纳博科夫卡片写作法,此后将这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后来《巴黎评论》采访纳博科夫的章节找来读了两三遍,萌生了践行卡片写作的想法。 2015 年 6 月,参加阳老师的一期写作班,每周一节,每节课两到三个小时,一共十节,同时阅读指定写作书籍 7 本。在高密度学习的 60 多天,深度参与课程笔记整理,大量阅读各种写作著作,多次看到阳老师推荐及使用卡片创作,开始逐渐了解卡片创作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采用卡片创作可提高创作效率。 2016 年 3 月,认知写作学二期开课,课程采用全卡片式学习,视频、知识、术语、作业等全部采用卡片输出,已加入开智的我有参与一期课程经验,于是幸运成为二期课程的卡片撰写人。当时课程进度非常紧张,每周日录制完课程,我就必须在周一拿到一刀未剪的课程视频来制作视频,每个视频平均三个小时,一边看,一边用 A4 纸记录课程知识,写成知识点大纲,后来我将这些手写的知识点大纲汇成了 GitBook,每周生成卡片约 100 多张,到课程结束就生成了 700+ 张卡片。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在工作和学习中践行卡片创作法。 践行卡片创作法到至今( 2016 年 11 月 15 日),已经有 240 多天,发现卡片写作至少有四个好处。 • 习得快速写作:构思先行,快速成文; • 减少写作畏惧:力注卡片,降低难度; • 锻炼远距联想:卡片交互,新思迸发; • 养成组块思维:分割篇章,理顺逻辑; 所以,如果你也想像纳博科夫一样创作,或者这个四处也打动了你,不妨试试卡片写作法。 卡片准备 在实践卡片创作之前,你需要准备好卡片创作工具: 纳博科夫的卡片创作工具:铅笔和卡片。 纳博科夫使用削好的、不太硬的铅笔写作,笔头带有橡皮,他喜欢大幅修改文字,橡皮总是比铅笔消耗得更快,他钟爱的品牌是 Eberhard Faber Blackwing 602。 建议:优先使用你最趁手的笔,例如我就习惯使用钢笔,经常的情况是:想法来了,随便拿起一枝笔就开始写。毕竟相对于洁净与习惯,你的创作的灵感更重要。

纳博科夫使用卡片是带横线的布里斯托索引卡片(bristol index card)。布里斯托是一种介于纸和纸板之间的一种厚纸,纸面细致平滑,坚挺耐磨,因最初产于英国的 Bristol 城而得名。 建议:使用淘宝购买的 Index Card 索引卡,尺寸约12.5厘米x7.6厘米,卡片的质量可能不及布里斯托索引卡片,但大小一致,硬度相仿,买上一盒(白色 210 张),至少使用三个月。 如果手头暂时没有索引卡也不要紧,可以使用普通 A4 纸裁成扑克般大小,或直接使用便签纸,总的原则是:不能大到让你产生写作畏惧,不能小到让你写不下 50 字。

环境建议:在使用卡片创作期间,你需要准备一张没有电子设备的工作台,暂时将电子设备放到你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将手机调成静音,排除外界的干扰。如果可以,工作台上尽可能只有卡片和笔。 一 列出大纲 《巴黎评论》:您能说一下您的写作习惯吗?您按事先准备好的大纲写呢?您是从一章到另一章跳着写,还是按顺序从开头写到结尾? 纳博科夫:作品的构思先于作品本身。就像玩字谜游戏,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我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直到完成整部小说。 所以,卡片创作的第一步:尝试在一张卡片上写出文章的主题大纲。 注:在以下创作过程中我会将卡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大纲卡,大纲卡只有一张,另一种是扩展卡,扩展卡可以有无数张,用于提升你的远距联想能力。两种卡片的关系如下图:

在写大纲卡时,你可以思考以下这三个问题: • 为什么要写? • 读者是谁? • 你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我写《像纳博科夫一样写作:卡片创作法》的思考点是: • 为什么要写?我想让读者学会使用卡片创作。 • 读者是谁?对快速写作感兴趣的所有读者。 • 我的预期结果:看完文章的同学可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上手操作卡片创作法,体验创作的乐群。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我必须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使用卡片创作的每一个步骤,尽可能让每个想上手的人都可以重复模仿。 想清楚这一点后,我会首先在 1)第一张卡片上快速勾勒出卡片创作四个步骤, 2)预想四个步骤至少会使用四张扩展卡片, 3)分别在四张卡片上写下四个步骤的小标题, 4)在这四张卡片分别重复思考以上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读者是谁?我的预期是什么? 使用大纲卡创作尤其需要注意:使用卡片创作并不是在卡片上写文章。 大纲卡的使用原则是简洁清晰,你只能在上面写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可以涵盖这篇文章 80% 的内容。例如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卡片上只写了七个要点(后来合并成了四个),我的大纲卡文字几乎不会超过 100 字(文末可以查看我创作此文章使用的部分卡片)。

使用大纲卡时注意:你不能将大纲卡当作是零散的 A4 纸,而是需要将卡片当作你快速思考创作的容器,大脑思考创作的速度远比你手下写字的速度快,往往是你将想到的文字写下来后,大脑的运作就已经停止,这时的你头脑往往一片空白,所以你才需要卡片,飞快地将创作的痕迹记录,并拼接起来。 卡片创作就像是在你头脑中编制一张写作之网,它不负责舀起一字一句,它只负责将思维之线编制成交接的点,打捞你在你脑海轻盈游过创作之鱼,让其在卡片活蹦乱跳。 二 扩展要点 除了纳博科夫,许多创作者也喜欢使用索引卡进行创作。例如《回到未来》的编剧,他们在编剧的方式是: 先做一大堆的索引卡,构思故事的各个要点,形成电影的初始大纲,然后把卡片贴在墙上,研究 A 到 B 如何发展,以此推理出戏份,最后在具体构筑场景填补对白。这样一来,不少的桥段其实都是倒推的结果。 使用卡片,而不是使用大页面的纸张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轻易变换前后顺序,这种顺序的变换极其容易产生远距联想能力。 如果一篇好文章是生猛跳动的海鲜,那么大纲卡就像是被强力压榨过被挂在市场出卖的干货,而扩展卡就是 故事/逻辑/情感/鲜活证据 等堆积而成湿货。 想想,吃海鲜,你是喜欢干货还是湿货? 使用扩展卡时,你需要特别注意使用湿货,这样你的文章才会更有趣易读,例如此文中纳博科夫的问答、我的创作故事、《回到未来》的编剧故事……这些故事在我勾勒大纲卡时是没有的,是后期为我特意加入的。 如果没有故事串联,文章就是卡片的罗列,变成纯粹的清单文章,枯燥而无趣。 当写完所有扩展卡后,你需要将其拼接起来。纯拼接不难,拼接得好看就需要能力,这种拼接的能力就是远距联想能力。 远距联想能力由意象、联想、记忆等能力组成,它将认知空间与写作环境打通,它是创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拼接卡片能力越强,远距联想能力就越强。

图中 A 卡片与 C 、D 、E 、F 卡片的链接就是远距联想(自己脑补 A-C 、A-F 的连线)。 正如阳志平老师所说:「认知空间的局限主要在于它是有限理性,但写作的创作性常在于远距联想能力,好作家创作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所以大脑的模式处理能力与创意需要的远距联想能力,思维流畅性,构成了写作的基本矛盾。好作家理解写作是在操作自己大脑的认知空间,并理解它的局限。大脑里面的认知空间与外在写作环境的物理空间的交互,构成了好作家迷人的创作环境。」 一个绝佳远距联想的例子:《哥德堡变奏曲》 BWV 988 原本是严肃、安静、庄重的音乐(卡片 A),但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与血腥暴力的情节(卡片 E),例如在《沉默的羔羊》越狱情景中,这首交响乐就贯穿汉尼拔的猎杀狱警的过程中,行云流水,为观众呈现一种新鲜的暴力美学。 三 编辑成文 纳博科夫曾经详细分享过他的创作体验: 在小说创作进展的最初阶段,我极渴望储存些草屑绒毛,吃些小卵石。没有人会发现一只鸟会多清楚地预见(假如它有预见的话)未来的巢和巢里的蛋。等我事后想起是什么促使我记下事物的正确名字或事物的点滴时,我所谓灵感已经开始工作了,它默不作声地指向这儿指向那儿,让我积累已知的材料为未知的结构服务。 等突然意识到「这正是我所写的」之后,小说自身便开始成长了;这一过程是在脑中进行的,而不是在纸上。这个阶段在特定的时刻自然回来到,所以我不用对每个准确的词语有过强的自觉意识。我感到故事在脑中不慌不忙地进展着铺陈着,我知道细节己在那儿了,事实上如果近看就能看个真切;假如我把机器停下来,打开它的内部,也能看个真切。 但是,我喜欢等,等到灵感为我完成这项任务。我内心会在某个时刻告诉我整个结构完成了。我现在所要做的只是用铅笔或钢笔一记下。既然脑中依稀出现的整个结构已跟画差不多,既然用不着逐渐地从左到右来规划它的适当模样,我便可在写下它的时候把闪光灯指向这个画面的任何部分。我着手写小说不是从头往下写的,……不是依序一页一页往下写的。我是这儿一点那儿一点地下手,直到纸上的空处都填完。

当卡片被写下,它就是种子,当卡片被耕耘,它就开始生长。 写完扩展卡片,并非意味着创作的结束。远距联想完成 A > B > C > D > E 卡片的链接,只是简单的一次创作,远距联想完成 A > E / B > D / C > A ……的链接,那才是卡片创作的乐趣。 纳博科夫说:「一个有创意的作家必须仔细研究竞争对手的作品,包括至高无上的上帝的作品(大自然)。他不仅生来必须具备重新组合特定世界的能力,而且生来必须具备再创造这一世界的能力。」 当你在正以为在干体力活将扩展卡形成文字时,你的大脑会像纳博科夫说的那样,创造力会悄悄迸发,故事/逻辑/情感/鲜活证据 会慢慢铺陈,慢慢会体验到有一种莫名的想法在脑中流淌,神经与神经之间的沟壑会渐渐连通,会突然想到白雪与沙漠之白,杜鹃与热火之红,天空与绸布之蓝…… 实践经验证明,大部分的神来之笔大多出自将卡片编辑成文的过程,因为其中蕴含着创造大量远距联想的机会。 记者问艾柯,你的写作进度是否有条不紊? 艾柯说,完全不是,一个想法迅即唤起另一个。随便一本书令我想要读另一本书。读着一篇完全没用的文献,突然有了故事接下来怎么写的的正确灵感,或知道怎么在一系列大组合框里在插入一个小框框,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你看,艾柯所说的小框框,不正是卡片么?那么,如何将艾柯的写作技巧践行? 经验:编辑成文的过程是你最容易进入心流的时刻,如果你在编辑中忽然想起要查找例子、补充参考文献等,不妨也马上写下关键词扩展卡片,然后用「。。。」或「……」等符号占住文章空间,大脑会误以为你已经查找过了,然后闷着一口真气不散,把文章写完,再会过头来查找并补充资料。 四 检查修改 修改是写作的核心。 采用卡片写作法,你必须习惯快写慢改。写卡片很快,编辑成文也很快,但检查修改就必须慢。 我写此文,快速勾勒大概卡片大概只用了 3 分钟,写扩展卡大概用了 5 分钟,编辑成文,补充湿货,检查修改却用了 5 天时间。 以下是我的修改检查清单:

  1. 大胆裁剪。一篇文章不好读,往往是它的层级和组块太多,尝试削减层级,合并同类组块,将其组合成你想要的样子。
  2. 增加情感。文章大忌,只有观点,没有情感;只有纲要,没有故事。每个文章组块最好有一个故事,这个是故事可以是例子、诗句、论据……用补充这个组块的观点,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组块的结构:故事引子+清单+结论。
  3. 注意文气。文气简单的来讲就是读者的注意力。需要检查这篇文章是否可以让读者心无旁骛一口气阅读完毕,中间事发没有任何令人分神的句子、图片、列表、引用等,所有与文章主题无关的东西一律砍掉,只留下最关键的语句。
  4. 忠于自己。在任何平台中写作都要忠于自己,有自己的人格,保持一致性,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自己没有实践及查证过的证据切莫使用。 小结 一旦你拧开了大脑水龙头,灵感飞溅而出,千万不要试图关上,也千万别想着下次还可以拧开,你需要做的,就是拿起卡片承载,接下多少是多少,那将是大脑最好的馈赠。 附图 写这篇文章的部分卡片:

参考资料 • 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 极客纳博科夫 – OFFLINE • 读库1602 •回来未来制作记 • 王烁:写作之难 • 再见,2014(上) - 阳志平的网志 • 工作谈002:好思想,坏思想之一 • 久保与二弦琴 (豆瓣) • 1.3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上):变态杀手和古怪钢琴师 • Nabokov’s Pale Fire as hypertext • Chapter 2: Hypertext Theory ChangeLog • 2016-11-20 完稿 • 2016-11-14 起草

xyz40825 commented 7 years ago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nabokov.html 纳博科夫的卡片

每个工具都带有用来创造它的那种精神。 ——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

Topic

艺术无非是制作一种形式,将生命装在里面;作家无非是创作一个世界,用自己的规则来搭建。有些作家搭建世界时,习惯从一个又一个俗词开始;而有些作家则习惯拼接一张又一张卡片。俗词是概念、套话、冗语;卡片则是印象、情绪、生命。

卡片 如果要评选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纳博科夫必然当选。他是那类作家中的作家,才华横溢,公认文体大家。海明威对纳博科夫来说,不过是写书给小孩子看的作家;福克纳、加缪、艾略特不值一提;庞德肯定算二流诗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一位煽情作家,既笨拙又粗俗。纳博科夫一生特立独行:

我不属于任何俱乐部或团体,我不钓鱼,不烹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签名售书,不签署宣言,不酗酒,不上教堂,不做心理治疗,不参加示威游行。

同样,如果要评选一位二十世纪最热爱卡片的作家,非纳博科夫莫属。

就是这样一位超一流作家,在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里,毫不掩饰自己对卡片的偏爱。试看三例:

例1 BBC 电视台(1962)

BBC:您怎样进行写作?您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纳博科夫: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628x471

例2《花花公子》(1964)

《花花公子》:您能再给我们说说实际的创作过程吗?如萌发写一本书的想法,是因为读了一些随手写下的笔记,还是因为一部正在写的作品的片段?

纳博科夫:不说也罢。没必要对胎儿做探究性的手术。但我可以说点别的。这个盒子装着卡片,上面有我近来在不同时间写的笔记,而我在写《微暗的火》(Pale Fire)时又搁在一旁。这是一小叠弃之不用的卡片。

例 3《巴黎评论》(1967)

《巴黎评论》:您能说一下您的写作习惯吗?您按事先准备好的大纲写呢?您是从一章到另一章跳着写,还是按顺序从开头写到结尾?

纳博科夫:作品的构思先于作品本身。就像玩字谜游戏,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我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直到完成整部小说,我的写作计划是灵活的,但我对写作工具则相对讲究:横格的布里斯托卡片、削得不太尖的橡皮铅笔。

《纳博科夫传》开卷甚至收录了数十幅他使用卡片写作的照片。不仅纳博科夫热爱卡片,钱钟书也如此。

与钱同时代的夏承熹1948年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写道:“阅钱钟书《谈艺录》,博文强记,殊堪爱佩。但疑其书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无优游不迫之致。近人著书每多此病。”

夏承熹批评钱钟书著作,积累卡片而成,这是不懂钱钟书治学取向与写作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钱钟书善于从笔记小说、诗词中取证据与正典映照。他的笔记从来断断续续,不注重所谓思维体系,更注重鲜活证据,一生积累卡片或读书笔记近十万张,所以他曾言道:

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末,而又探末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管锥编》作为二十世纪人文巅峰之作,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从数万张卡片中精挑细选而成的目录书。今日世人只知钱钟书,当时瞧不上卡片写作的一代词宗夏承焘却已无人听闻,侧面验证了钱钟书的观点:体系会随时间而崩溃,鲜活证据却永存世间。

原理 纳博科夫们这类超一流作家为什么偏爱使用卡片来写作?卡片写作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一位作家写作的基本流程来梳理:阅读、写作与修改。

首先,用卡片来组织阅读心得,能帮助作家们更好地记忆; 其次,用卡片来写作,能够帮助作家们提升创意密度; 最后,基于卡片修改文章,能够改善作家们的远距联想能力。 为什么写读书卡片或者读书笔记,会更容易提升记忆?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在这里,需要介绍认知科学最新研究进展,超出多数人常识的一个原理:必要难度。

如果我们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喻为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我们可以近似地将人的记忆想象成无限容量,但是这些硬盘上的资讯会相互竞争。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

近些年来,认知科学研究区分了人们记忆竞争时的两种不同类型:

存储优势(storage strength) 提取优势(retrieval strength) 以前,人们常识以为,记得越快,就是学习效果越好。简而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会越快。但是近些年,最新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

也就是说,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比如,我们的常识是要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老师边讲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是大脑那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遗忘。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一下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也就是,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卡片笔记这种方式,帮助了纳博科夫与钱钟书们更好地记忆。杨绛就曾写道:

例 4《钱钟书手稿序》(2001)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钱钟书、纳博科夫这类超一流作家,无不是通过自我修炼,无意中掌握了必要难度原理,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当时写笔记,而是时隔几个小时左右,再回去默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在2013年,认知⼼理学家们联合审查了十项流行的学习技术,发现不少普遍流行的学习方法,如概述材料、标记、关键词助记、图像辅助学习、重读,仅在特定情境下有效,或者效果很差。

相反,基于卡片的记忆回放方法,对不同年龄不同情景都普遍有效。所以当记者问纳博科夫是否坚持长期写日记时,纳博科夫回答:“我是一个记忆力很差但热衷于记忆的人;我可以非常清晰地回想起景色、姿势、语调,以及无数的具体的细节,但记不住姓名和数字。”

其次,用卡片来写作,为什么能够帮助作家改善创意密度?这是善用大脑特点。一般作家是摊开一个长长的 Word 文档,纳博科夫眼前则是小卡片。同样的心力,前者会将其分散到三千字上,后者聚集在更少内容上,创意密度更大,所以纳博科夫的文章常常妙语连珠。

“您如何看待美国文学?”纳博科夫回答道:“每⼀代很少有两三个真正的一流作家同时存在”。超⼀流作家普遍意识到同一历史周期,只能诞生有限数量的天才。天才是什么?对纳博科夫来说,天才必须用俄语来发音——geniy,发音低沉,充满敬畏之意。因此,他们小心翼翼,“仔细研究历史上对手的作品,包括上帝的作品”,将自己的才华与心力、压缩到一张小小的卡片中;与之相反,平庸作家,则挥霍才华,将原本一张卡片的内容,稀释到一本又一本书上。

Expand Nabokov02

作家拖稿,举世公认。阿兰·德波顿说:“当作家无所谓文章写得好不好,而是怕交不出稿子时,他们才开始动笔。”如果作家启动写作的思路有“我要写一本书”与“我要写好一张卡片”。显然,两者的认知负荷大不一样,后者更容易打破行为瘫痪,避免写作拖延。

最后是修改。作家如建筑师,用词汇去设计斑斓多彩和形式各异的建筑。当你将作家理解为建筑师,你就明白,为何每次盖房子,比起从水泥等粗活干起,直接用预制材料来搭房子会更快更稳。普通人每次写作在干粗活,纳博科夫等则是拼接卡片。我们的大脑,一方面先天具备贪婪的模式处理能力,当看到一幅未完成的、缺了一条边的正方形,我们会试图补上;然而另一方面,创作性却常在于远距联想能力。好作家应当创作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纳博科夫如是说:“想象是记忆的一种形式。意象取决于联想的力量,联想则由记忆提供和促动。”所以大脑的模式处理能力与创意需要的远距联想能力,构成了写作的基本矛盾。

当纳博科夫修改稿件时,打乱不同卡片顺序,在玩一个以卡片为基础的拼图游戏,而常人修改稿件时,还是在一个词汇、一个句子地修改。相对一般写作者来说,纳博科夫们从词汇到卡片,再一次,激发了远距联想能力的可能性。

例 5《花花公子》(1964)

《花花公子》:您怎么会想到记录和收集这些互不相关的印象和材料?

纳博科夫:我所知道的是,在一部小说写作初期,我很想储备一些稻草、绒毛,衔些小石子;没人知道一只鸟对它未来的巢和巢里的蛋有多清晰的设想,或者鸟压根就不去设想。

我写小说从不从头写起,我写第四章前还没写到第三章,我没有义务按顺序从这一页写到下一页;不,我这儿挑一点,那儿挑一点,直到填满纸上全部空白。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卡片上写我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当整部作品完成,我稍后再给这些卡片编号。每张卡片改写过多次。大约三张卡片可以打出一页纸。

Expand Nabokov03

所有上述认知科学原理:必要难度、创意密度与远距联想能力,都反映了认知科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组块。什么是组块?在认知科学中,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需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就称之为组块。卡片就是相对传统写作的”词汇”、“段落”来说,更大、更便于记忆、更有意义的一个组块。对它来进行记忆、创作与修改,而非对最原始的词汇进行记忆、创作与修改,是超一流作家普通掌握的写作秘笈。

Notecard Large21

变迁 超一流作家偏爱卡片,习惯同样来之不易。在纳博科夫年轻时,他像每一位青年作家一样,只是用练习本写。当他38岁时,开始写《天赋》(The Gift)时,他突然开悟了,改用卡片写作。

例 6《威斯康星研究》(1967)

在30年代后期,我开始写《天赋》,也许是需要许多的笔记,我就改用另一种方法,也更实用的方法——用橡皮铅笔在索引卡片上写。因为我向来在一开始就对整部小说有一种奇妙而清晰的前瞻,我发现卡片用起来尤为方便,因为不必按着章节的逻辑顺序,而可以在小说的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替换,随时填补空白,我恐怕和柏拉图混淆起来,我并不在意他,但我确实认为,就我的情况来说这是真的:整部小说,还没写,就似乎在另外的某个空间完美地准备好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我的工作就是尽量把我所理解的写出来,尽可能准确地写出来。

钱钟书则是在牛津读书时,养成类似的习惯。因为牛津图书馆的图书向来不外借。在那里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还不能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或者回去后默想。

相对纳博科夫和钱钟书的时代,如今变化的是写作的外在条件。我们今天较少使用纸笔书写,但是卡片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没有变化。卡片发展至今,出现了很多变式。

变式一:使用手机摄像头拍照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阅读纸质书。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大脑偏爱纸质书。对于好书和需要深度研读的图书,最好以纸质书为主;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向纳博科夫学习,我们可以准备很多彩色卡片,插入在纸质图书中,或者用作书签,保存阅读线索,或者用来填写灵感与心得。你可以使用可以使用手机摄像头来扫描读书卡,或者对图书进行拍照。

变式二:用 Notes 来保存写作素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很多写手都有一个自己的本子,用于记录一些心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本子被手机端上的各类笔记软件取代。我习惯使用的是 Mac 自带的 Notes 。你可以将素材、灵感与资料,保存到 Notes 里面。大量阅读、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必经阶段。随着阅读量的提升,能够看见自己的成长。具体而言,你可以积累什么样的素材?观点、论据、作者联系观点与论据的巧妙方式、各类好的拟喻。

变式三:善用写作软件的卡片模式

当我们正式写作时,可以采用 Scrivener 的卡片模式,这是一款村上春树等作家普遍喜欢的专业写作软件。遗憾的是, Scrivener 是十年前的产物,不支持移动端,且不支持 Marddown 格式。因此,2015 年 10 月开始,我与一群小伙伴自造了一个卡片软件:开智学堂 APP。在开智世界中,一切皆卡片。它也许是史上第一款将卡片用到极致的软件。在开智学堂 APP 中,你可以通过卡片的方式来学习;从开智学堂 APP 的 3.1.35 版本开始,同样,它也支持你在开智部落中创建自己的卡片,如下图所示:

Openmindclub

小结 每位卡片上万的超一流作家背后,必有一位默默整理卡片的人,正如杨绛之于钱钟书,薇拉之于纳博科夫。

例 7《巴黎评论》(1967)

“您能说一下您夫人跟您的合作吗?”

“她是我的顾问和法官,……我的所有短篇和长篇小说,我都至少对她读两遍。她打字的时候要重读这些作品,清样出来后要进行校对。”

杨绛与钱钟书,薇拉与纳博科夫。棋逢对手、一生坚守。不同文化,同样一个关乎爱与创造力的故事。正如低调的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扉页用“赠予季康”来表达对杨绛的爱一样,纳博科夫能做的就是,在一生每本书的扉页写上:献给薇拉。

Q&A Q. 写作有这么复杂吗?

A. 写作不复杂。超一流作家的写作才复杂。就好比,下棋很简单,但是围棋九段,你说复不复杂?需要反复背诵定式、计算官子与练习棋感。

Q. 什么是超一流作家?

A.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作家?在我心目中,小说家才算作家,最多加上诗人、写出了超一流的散文。又,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一流作家?就是他的勤奋超过多数作家的天赋,如阿西莫夫,又如艾柯;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超一流作家,就是他的天赋超过多数一流作家的勤奋了,如纳博科夫、毛姆、钱钟书与张爱玲。

示范 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康奈尔大学都收藏有纳博科夫的卡片。遗憾的是,纳博科夫将《洛丽塔》草稿阶段的卡片全部毁掉,只保留了大约 100 张准备阶段的卡片。纳博科夫晚年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是《劳拉的原型》。因为作品并不完美,在遗嘱中他同样要求销毁这部作品。然而幸运的是,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保存了 30 多年后,这份写在150 张卡片上的神秘手稿终于面世,并于 2009 年出版。

Foto3 Full

纳博科夫的卡片示范

草稿阶段的卡片

雪花纷飞,年轻的父亲带小宝宝出门,鼻子犹如粉红的樱桃。如果有路人对宝宝危险,为什么父母会马上对他们的宝宝说些什么?

或:

深夜,在一座空荡荡、结了霜的站台上,凄凉的板条箱里的小鸡不停地发出稚嫩、尖细的唧唧喳喳声。

正式发表的卡片

河水映照落日,男孩女孩在桥头。一只燕子低掠而过,男孩转身对女孩说道,“告诉我,你会永远记得那只燕子吗?——不是任何一只燕子,也不是那些燕子,而是刚刚飞过的那只。” 女孩回答,“我会记得!我会记得!”说完,他俩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