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yzcy88 / SelfColle

A repository just for myself
44 stars 7 forks source link

acel rovsion 精选 #49

Open zcyzcy88 opened 7 years ago

zcyzcy88 commented 7 years ago

知乎上有哪些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回答未附公众号链接,其主页无联系方式的用户?

@acel rovsion君,涉猎领域广泛,逻辑思辩水平极高,其答案风格与在知乎上流行的以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为特性的高赞答案极为不同,而且由于进入其个人语境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和逻辑思维要求,因此其答案平均下来往往只有 200+赞,赞同数和关注人数与其答案质量极为不符,可以说,其赞同数和关注人数即使增加十倍也不会显得名不副实,虽然此情况在如今风气日下的知乎生态不可能发生。大概列一下其答案涉及范围:

(一)女权话题:

(1)【什么是中华田园女权】什么是中华田园女权?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沃尔拜在《女权主义的未来》中讨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作为政治实践的女权似乎在当世遇到了一个低潮期。而整篇论述中提到的论点,就是看似低潮的女权实践,实际上已经将女权议程作为一个常规化的机制嵌入到了社会公共政治机器中去了,公共话题中性别话题都会受到女权议程的考量。而作为女性,你常规积极参与后工业的分工体系和公共政治实践,本身就是在实践女权,那么从一个纲领性政治就变成了生活政治。或者说,按照新自由主义影响的沃尔拜这派女权来说,公共政治成了资本主义晚期内部,通过冲击传统权威进行民主实践和政治补充的一种方式。

(2)【如何看待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关于性工作的论战?

如何看待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关于性工作的论战?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而激进女权主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上,所以其反对“性工作“的逻辑链其实如下:

P1:

抽象劳动(Labor)可以造成我们人本身在社会关系中对象化形成劳动成果,而性工作是抽象劳动的一类形式;

而劳动的对象化是我们持存在社会关系中的条件,也是劳动群体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外化体现;

P2:

劳动成果在国民经济的条件下,会由于资本市场性质而产生异化,而异化带来的条件是劳动成果对于劳动者的逆向支配;

女性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父权经济结构,其交换价值由父权结构本身决定,这体现为资本在性别上的不中立性;

性别和性的概念是社会关系中人在现有权力差序下所外化的类本质,而类本质的对象条件同样被置于父权结构的权力体系之下,即女性群体在父权社会中主体性的折损。

P3:

性工作的实质是资本市场(男性主导)低成本占有女性劳动所外化的劳动成品;

性工作在男性主导资本条件下会导致女性陷入男性”科层制”的剥削系统中而被单方面给定交换价值。(即最初可能是女性自愿让度身体去参与到交换价值中,但是由于资本条件的男性属性,最后这种交换过程会导致异化,使得劳动成果和资本对于劳动者的逆向支配)

女性的类本质在此种经济结构中继续被物化成某种消费产物,继续导致女性群体的权力弱势。

(3)【选美是对女性的歧视吗?选美是对女性的歧视吗?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因为自愿并不等于自由。这个熟读左派社会学或者社会建构论的人可能都会熟悉。用日常语言来说,我们自愿的选择是在某个被建构的社会价值系统中组建自我的价值体系,而我们认为“自愿”的选择往往是某个选择符合某个你认定的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并且往往可以取悦到自己。但这不等于你的选择是自由的,简而言之你所处的文化阶级,社会生态,消费市场通过公共媒体的价值观输出,都影响着一个社会人的价值选择方式,你只是从既定被普遍承认的价值系统中选择自我取悦。但是不等于你逃离了社会意识本身的规训,比如你认为选美是对于自己女性魅力的证明和自信的检验,并且诉诸为性别文化价值,这本就是消费市场建构的一类价值观,而这种建构在激进女权看来是并不中立的。而这种规训本身就在有意无意地侵害消极自由和中立的性别意识。

(4)【女友是反对婚姻的女权主义者,我该怎么办?女友是反对婚姻的女权主义者,我该怎么办?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反婚最早是激进女权主义开始置入公共议题的,但是美国有社会主义背景的激进女权在第二波浪潮后衰落太快,以及本身美国公共政治属于贝维斯的“去政治化的政治”或者说“媒介翻译过的政治”,政治议题本身开始去严肃化,价值观模因冲突和公共话语整合成了主要的活动,反婚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话语否定力量用于引出公共议题中对婚姻父权性的探讨。但是在欧洲女权那里(尤其是瑞典女权)是有明确政治纲领和男权权力关系的理解,反婚是确定性目的的,Sambo这类非婚固定关系的建立并非很多小资解读的那样“多了一个选择和自由”,实际上非婚关系在法理上被承认甚至在瑞典可以介入财产权分隔上,未来非婚关系甚至还可以扩大化成一类固定关系社群而不局限于两个人,这种制度的推广实际上就给父权社会中最核心的经济契约和家庭结构投了一个大伊万核弹。如果所有制意义的父权结构能够被替代甚至在年轻群体被广泛替代,这就是一次修正主义范儿的革命。

(二)历史话题:

(1)【如何评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如何评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战后的西方史学存在一个“重新定向”的过程。而重新定向所衍生的“旧史学”和“新史学”的概念,分别指代从historia(事实上这个词在早期就是“探查研究”的意思而已,更早可以追溯到historein,由logographer去践行)到兰克学派的所谓“叙述主义”史学,其主要的特点是,它以对时性(diachnonisch)的顺序跟踪这些行为, 换言之,它只了解一定变量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后来的事件紧随先前的事件,并且通过它而为人所理解。

而主要的方法论还是“文献史学”和“事件史学”。前者方法论上重视第一手史料的编撰和整理,形成史典;后者强调史学研究者客观的理解以及对于事件进行编排分析,做出一套逻辑。

当然,由于社会学三大家的出现,社会学思潮一直在影响着历史学建立自己的基本框架,包括马克思对于阶级的界定,涂尔干对于分工的界定,马克思韦伯对于主权叙事和工具理性主义的界定,但是总体而言,叙事主义和强调超然而客观的历史学家角色一直是其强调的重点。

(2)【每个王朝更替都说法统,法统真有这么重要么?每个王朝更替都说法统,法统真有这么重要么?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广义上法统是包容本地区政权中囊括不成文法,政治习惯,地方自治与分权,主权性质与构成,处理公共事务的典章等总称。而狭义上来说是确立主权性质和主权者传承的一系列不成文的政治习惯。准确的说,法统这个概念用于表征一类政治参与形式的基本框架。

而由于我朝近年来新保守主义者的出现,这个概念就特指了英国从绝对主义转向宪政主义时期宪制与普通法系统。而往往这个概念要追溯到阿尔弗列德大帝时期建立的韦塞克斯王朝建立的君合国,包含一系列军事盟主会议对于公共事务的共治理确立,以及部族首领转化的地方贵族的行政自治,而在共治过程中政府由于军事同盟内的平衡需要,显示出法典制度下的公共性,国王和地方贵族需要互相之间各种妥协才能够继续公共事务,所以互相之间需要一定的规则。这个叫做合乎法理。

而倘若平衡破裂,回归原有的规则体系是建立新平衡的一种凭据,比如忏悔者爱德华时代的矛盾,和王朝联盟的重塑。但是这个说法真正广为流传还是在英国宪政主义时代以后,所以有辉格史观的嫌疑,因为往往在论述法统和宪政习惯的时候,往往要么追溯到塔西陀记载中日耳曼人的军事民主制,要么回溯到了丹麦王朝时代的地方贵族与乡贤共治理的历史。

而我朝开始从西人引用法统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晚清时代开始,民国时候广泛使用,而这个概念依托的是“华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这两个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第一次共同约法对于地方平衡需求下引用的概念,这种法理诠释与争端,在北洋政府统治北平的时代,各派系入北平行统治,主要都会抢夺这个法理诠释权的问题。

(3)【如何评价法兰西王国首相黎塞留?如何评价法兰西王国首相黎塞留?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模板领导人。

也就是政治实践本身的绝对中立化者,以国家主义本位为主导来建立他的权力机器,宗教意识反而非常暧昧。以至于即拿宗教意识打压国内新教徒(斯格诺派),也不妨碍他与乌尔班八世的宗教意识之争---所谓王权大于神权。而其周旋的外交政策,将德意志撕成碎片,利用新教帝选侯与哈布斯堡本身的矛盾挑起结构之争,将西班牙拖入万劫不复,使得法兰西获得了长足意义的陆权优势。王室,贵族以及整个市民社会都被压在这个权力机器之下,他本人也称不上一个基督徒意识的人士,从权力谋略起步,并且以此为合理,大部分内政精力都花在如何控制贵族,把控南方,以及逮捕反对者的工作上,却实质性做了欧洲真正意义的中央集权体系,并将此传递给了后来的路易十四,成了主流欧洲封建王朝转向民族国家前的一个高峰,他据此塑造了一个庞大的法兰西,排斥着一切英国遗留在欧洲大陆的任何一根刺,却又温和与之相处。如此信奉国家间现实主义和国家利益的人士,却同样是一个人文情怀的人,自己有散文话语和诗歌,艺术收藏;大猫奴一个,养着几百只猫;对于家人更是无限关怀,对于外人只要此人对法兰西权力中枢没有染指,也是尽最大而由衷地善意;善待高乃依,却又如同一个市井文人一般对于这位才子又嫉妒又欣赏。

所以说,红衣主教本人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双手沾满这法兰西的阴影和欧洲人的鲜血,并将这一切浇筑在铁一般的法兰西陆权体系中。所以他本人就是一个政治无道德论,权力中立论,国家至上论的三位一体信徒,以至于他临终时给自己下了一个最悲怆的总结,那就是“我一生没有任何敌人,除非是国家公敌。”

(三)政治话题

(1)【精英主义的最大问题在哪里?精英主义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在(2)中,精英主义试图发展权责民主,通过一个广泛认同的“自由竞争机制”来保证民意的体现,继而保障精英权力的合法性。然而问题在于,精英阶层却“参与到了竞争机制的制定中去了”,权责分配失去了契约监督,而整个竞争竞争机制的规则开始变得“偏颇”。实际上此时的竞争机制已经不能代表“民意认同”,反而在伤害民意,而基于竞争机制的权力合法性实际上就失效了,但社会体系不能直接改变或内化,故而形成精英垄断。。所以精英主义者妄图建立一种全面认同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和分配社会权责的思路是无法执行的。

在(4)中,精英主义最初的设计在于“精英阶层”的动态,但是事实的情况下,精英阶层在多次流动以后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固化状态,固化状态导致的的是“权责契约”在公众领域被撕裂,而为了维持稳定,精英阶层对外会做出赎买或妥协,对内会巩固。。实质上造成“权责失衡”,故而精英主义想单纯基于理想状态的权责契约来进行约束,也是不可能的。

(2)【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同性婚姻在五十个州全部合法会带来哪些可能的影响?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同性婚姻在五十个州全部合法会带来哪些可能的影响?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首先,本题中某些保守主义者对于同性婚姻合法的高院解释,提出以下意见,认为会导致婚姻制度的合法性滑坡,以至于会造成今后任何形态的”不合理“(保守主义者言)关系都会避开共识性道德而获得合法性。

但是以上观点显然逻辑有问题,事实上异性恋婚姻和异性恋固定关系并没有任何合法性可言,异性恋婚姻出现在父权社会早期是作为一个男女生育合作的经济契约所存在的,在罗马早期建构家族制度,包括我朝从《周礼》时期开始建立宗族制度,才使得这层生育合作带来的功利契约具备了所谓的“正当性”,而这个正当性当且仅当父权社会的家族结构存在,在之后由于基督教父权意识和公理会道德,给异性婚恋建构了所谓“神圣性”,其法理来源是是上帝作为判断主体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这个“他者”的原型叙事,以形成某种“道德”。所以说,事实上异性婚姻意识根本就是一个处于实用主义建立的生育权责关系,最后被诉诸了规范文本延续至今而已。而现今的婚姻赋权制度,完全是可以剥离生育权责的。

但是异性恋的合法性早就没有了,第一,在平权意识过后,父权社会的家族制度或者宗族意识是出于被公众抛弃的状态,所以异性婚姻的合法性依然只是父权社会时期成文法的延续。

第二,从保守主义者喜欢使用的“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的法理论证来看,婚姻权在权利让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交给公共权威作为派生权力存在,因为从洛克开始,就严格界定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而婚姻权责在保守主义的法理中根本没有进入到社会契约里面去,而是作为普通法所遵循的传统而存在,而共和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女权主义者对于这套法理的批判首先就是“社会契约不包括性别契约”

(3)【为什么欧盟(尤其是德国)愿意接收叙利亚难民?为什么欧盟(尤其是德国)愿意接收叙利亚难民?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事实上,现有的欧盟司法体系中,最拥护欧洲司法体系整合甚至是欧洲某些内政以及经济政策的整合,以减弱成员国主权执行能力的,正好就是德国,只要是欧盟的权力机关开始对于成员国的独立行政有欲来越多的强迫性,共同事务主要由欧盟委员会解决,那么对于德国就是大大得有利,德国天然会站在“欧洲整合主义”这一边,自然也会站在“共同难民政策”(因为代表司法整合)这一边,否则就是在打自己的脸。这件事情注定了,德国肯定会牵头欢迎移民的。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最强国,在政治话语上有所限制很大程度是战后的战败国责任,德国用心在战后去洗清了这样的历史,以重新换取欧盟内的认可。而在后冷战格局中,德国和法国一直代表欧洲本土话语与美国的政治存在进行着某种制衡。虽然谈不上有多成功,但是就从欧盟最初推动开始,到欧洲继续整合,德国一直都在扛起“人道主义”和“欧洲意识”的大旗,来自述合法性,所以在政治话语上,德国的主要对外政策都会往“欧洲本土意识”和“欧洲人道主义”上靠,并且贴近欧洲整合。

所以德国一直在尽力以宽容政策接纳移民,也在难民和非法移民问题上倾向于“宽容”,而做出这一切的恰恰都是中右翼政党。。当然,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叙利亚移民不少是由于战乱而失去不动产的中产阶级,这一部分人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需要付出较高的管理成本。

(四)宗教话题

(1)【如何解释俄罗斯当前的东正教信仰的状况?】回答问题如何解释俄罗斯当前的东正教信仰的状况?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新沙俄时代从初期,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主体价值观缺失。。也就是说,俄罗斯本身在变革时期,没有形成一套被自己民众接受,自洽的价值观,来形成一种新的思潮。

而在主流思潮上,

新沙俄要极力否定和遮盖掉苏联时代的一些印记,尤其苏联时代延续的价值观,想把新沙俄的历史和帝俄时代,尤其是俄罗斯黄金时代文学时期接上头。。

而早期亲西方的态度,让俄罗斯本土新自由主义者和旧派苏维埃新左们的冲突,变得尤为激烈。”

以上只是从政治结构变迁上来说,体现于东正教对于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和新沙俄的俄罗斯化政策。

从文化阐释来讲的话其实还可以聊一些东西,东正教某些伦理观在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伦理观确实是来自于东正教思想,但是从恰达耶夫整理的俄罗斯东正教经系的哲学解读(《哲学通信》)对比来看,尤其是霍米雅科夫后强调聚合性和对后苏联时代影响很大的弗洛洛夫斯基对人论的强调和索菲亚论的抛弃,整个《俄罗斯神学之路》的写作都是和影响基层的宗教复兴运动有所区别。仅个人而言(希望东正教哲学的专业人士进行指正),非神学人士对于伦理观道德理解应该更贴近于索洛维约夫的一切统一论,也就是将伦理救赎过程诉诸了一个“沉默的上帝”,而救赎与普世意识的过程更多是一个带有宗教体验的主观过程。而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体现是一种赎罪论,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集中体现了这种探讨,比如宗教大法官的那段长对话

(2)【为什么中国的无神论教育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中国的无神论教育能够取得成功?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主要在于以下几种原因,

1,中国“创世纪”的神话体系主要集中在洪荒时代到人类早期,无论昆仑系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楚神话,中原神话体系,都以“天地为重”,而神话体系中的神仙都是以“超脱”但是“人性化”的形象所存在,这个在古典神话小说里面尤为明显。这种神话体系的最高崇拜是完全“神格化”的天,地,道等元虚之物,而对于神仙的态度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说神仙是高境界的人修身而至,他也要历经苦难,才能位列上境。这和亚伯拉罕系宗教中,“神格化”和“人格化”完全一体的一神相比较,本来差异就很大。。。

2,我朝最广泛的其实是“实用崇拜”和“祖先崇拜”。我朝一直家族观念重,对家族延续看作第一,这也是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传统,那么祭祖,敬祖,求祖庇佑这是常见的活动。。而在农耕生产中,对于各类灾害,不确定因素等等的担忧,也形成了相关的神来求得庇佑,所以这也算一种使用价值观的多神崇拜。。这同样和完全一体化的亚伯拉罕系宗教不太一样。

(五)哲学话题

(1)【尼采如何看待马克思?尼采如何看待马克思?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或者说在这种状况下,哥德的自我观和黑格尔自为的思想运动很大程度上建立一个超越而共在的思想世界,但是在后世可能会被划向极端,马克思和祁克果分裂地去在乎到外在性和内在性的探讨中,而尼采要借助一次新的开始,从现代性的虚无中召回古代,并在从事这种试验时消逝在癫狂的黑暗之中。

这样而言,尼采与马克思的对比关系就完全还原到了“精神史‘这个范式中,而避免用脱离哲学语境的思维去做一个对比研究。

但是洛维特的著作在论述上是较为简单的。但是按照洛维特的这种论述,马克思和尼采之间的对比实际上交叉点是现 实 (Wirklichkeit),而不是”人“上面。

哈贝马斯提供过一个研究思路,那就是将德意志的思想形式分成三类,

黑格尔左派:他们试图把历史上积累起来并等着释放的理性潜能动员起来,反对曲解理性,反对市民社会的片面合理化。

黑格尔右派: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坚信国家和宗教可以消除市民社会的动乱,只要引发动乱的革命意识的主体性屈从于对现存合理性的客观认识。

但是这两派的争论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僵化劳动的现实状况“。

(2)【哲学僵尸是什么?哲学僵尸是什么?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从认识论上说:

1,心是非物质的实体,物是物质的实体,是藉由此两者互不相隶属的实体所构成。

2,心跟物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

但是,槽点就在这里! 请问“心与物之间是怎么进行交互的呢?交互机制是怎么样的捏??”,这就是二元论者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笛卡尔耍了个流氓,他把交换机制强加给了一个器官,也就是松果体。。。

但是基本上,“心物交互”的前提是:因果的交互作用必须有范式上的接近性或联系。

然而,如定义心灵是非物质性的,而不具有空间中构成本体论的“心灵”不可能在范式上接近且影响其“联系”的物质,反之亦然。

而且,因果律本身基础也是不稳的,因果只是内建在我们认知中的先天机制,因果律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只能定义为“人本视角”上建构除了的一种“认识方法”,他并不对应经验世界的真实性演绎。。

(3)【与享乐主义相比,严格律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已落后于时代?与享乐主义相比,严格律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已落后于时代?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节制,自律和公民精神只是从斯多葛主义起头,但是整个生活方式和哲学谱系影响了怎么古典共和主义一派哲学的建构,包括对于政治理性和公民理性的追求从西塞罗开始就存在。

而这种所谓的公民理性的核心在于:

道德哲学上,理性认知中的善和德性的完备。这个在西塞罗时代被解释为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分野,而前者是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身份核心。而塞内卡时代被解释为一种对于和谐的自然秩序中政治身份的分工性,以此用自然秩序的自发性来辩护共同体内的阶级分化,于是追求政体内的秩序稳定和道德生活中的平静安宁。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时代祭出理性宇宙论以及用理性对自我认知来辩护对于稳定秩序的一种“服从”。

所以斯多葛主义的“自律”和“纯洁”的核心点并不是崇尚什么样的“私人生活”,而是“公共生活”。

这种公共生活包括:

私人生活对于公共责任体系的接受,以获得某种政治公民身份,并履行政治公民的分工和义务,包括作战,服从律法以及政治参与。

道德生活的完满性从自私和充满物欲的自然身份追求,转向社会身份的精神追求。

对于节制和自律的公民精神的强调,来保证共和国在议政和常规行政方面取得平衡。

而公民身份捆绑的经济属性是土地类生产资料。

(六)社会学话题

(1)【为什么 2015 年初,上海有卫计委官员呼吁大家生二胎?为什么 2015 年初,上海有卫计委官员呼吁大家生二胎?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1,经济原因,社会结构流动性,至“新常态”在逐渐变缓,而由于房屋等持有性资产虽然增长走缓,但是总价居高。教育成本也逐年增高,由于“学区房”的存在,两个因素还联合在了一起。城市化扩张,都市区规划开始形成,大体量的城市经济注定了生活成本会继续抬高。经济原因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即硬成本。

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通过公共政策进行补充性补贴,再提高生育意愿,而我们并不能通过很有执行力的公共政策。首先,中国的人口体量无法进行全面的福利建设,很多试图认为中国应该随着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福利支出的占比,这个并不是一个好意见,并不是财政上无法执行,而是在新常态的过渡期,承诺高福利在占有主要的公共财政增量,由历史经验来看并不明智。

其次是分配和产效比的问题,三线城市投入少量的教育补贴,就可以达到很高效率,几千块至万元一年的补贴甚至可以在三线城市供给一个孩子的教育成本,并且能够达到产出,孩子比较一般,培养一个产业技术人员没有问题,孩子努力一点,上个好大学也不是难事,但是大城市的产效比降低,因为即使相对于高教育质量,成本依然实在相对较高。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即使在省际上,二线省会必然是绝对的教育资源集中地,大量三线,农村的人口必然会流动到二线城市中接受教育。而一线大城市就更明显,集聚了大量来打工,做生意,定居,接受教育的非户籍人口。而由于我们的公共政策以户籍政策为基础,并以此为单位。故而,针对于高人口流动性,以及地区差异,公共政策并不好进行。

(2)【如何评价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征」Facebook**?**】 如何评价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征」Facebook?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1,分工的产生同时导致了社会作为动力系统变革,主要驱动力在于分工本身对于生产力的持有以及生产关系的产生,变革了从分工前的孤立人变成了政治系统。其次,是所有制的产生使得分工体系本身带有分配属性并加总到社会关系中的"人"身上。于是社会关系变成了主导自然人行动和政治认知主要模式。

而政治模式行程在哈贝马斯的解读中存在一种中间系统--交互方式,他导致了公共场域的展开是社会人从私人家庭中由分工驱动来进行公共事务的合作与探讨,这使得市民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意识而产生。

而在新闻场域或者媒体场域称为公共生活的主导形式后,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与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公共政治中的阶级意识相对一致,而且具备组织性,但是人情关系和家庭主导的私人社会还是束缚了社会人完全投入到公共政治之中。

而互联网社区解决了这一切,私人社会在互联网导致的新分工变革中重要性下降,而诸如社区和消费文化圈这种中间社会代替了我们原来依附的人情社会,于是我们通过社区中的价值观认同,来代替原来的人情认同,家庭意识也在慢慢衰减。这使得人群的自组织方式完全融合到了公共分工中,这种自组织的变革使得互联网时代极度广泛的公众组织才得以可能。

(七)经济金融话题

(1)【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什么意义?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什么意义?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第一,利率市场化。

既然要保证人民币自由兑换,那么其核心必然是利率市场化。在此次的方案中,明确表示在区域内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说白了就是对于以前较为封闭的中国羊圈,在这个情况下,将羊圈和整个草原的围栏去掉,你可能会遇到狼,可能遇到饥荒,这样的方式就是希望羊能够跑得更快。其主要冲击的是银行业的利润下滑,

1,商业银行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中小金融机构会面临洗牌。

2,利率市场化可以使不同职能和业务的金融机构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3,贷款价格会因竞争加剧而下降,特别是大客户议价会明显回落。

4,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特别是存款利率会持续上升,进一步挤压银行利润空间。

5,挑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自主定价能力。

对老百姓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一旦完全实现,普通百姓选择银行存钱的思维和行为必将发生较大的改变。

对于大众客户,会更关注银行基础储蓄产品的稳定性和收益性,以及银行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对于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客户,会在确保存款安全性、金融便捷性的同时,更加关注银行投资类产品的服务;对于富裕阶层的客户,会更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

(2)【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意味着什么?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意味着什么?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5,新常态面临新问题,或者说,我们终于有机会来解决新问题了。而这些问题分为三个部分:

(1)公共政策问题,成熟化社会的简历,就面临着共同体的纵向分割趋于多元化和流沙化,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集中各类思潮,包括平权主义运动,民族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等细节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体现,去引导和解决这些代表着公众意识的社会思潮。那么,新一波公共政策的改革是需要进行的。

(2)制度细节改革问题。最近《红旗文稿》关于所谓法治的一些看法,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的争论,这也体现了决策层的不同声音,而这些争论最后需要达成妥协,最后体现在改革方案之中。

(3)需要一个主体价值观,也就说,我们需要探讨我们要建立一个怎么样的成熟化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导向是什么?是高稳高福利?高流动性?;是深化产业升级?继续规模扩大;价值观主体化?价值观多元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6,贸易格局的改变,亚欧世界岛重新被放在了世界中心的地位,从东亚起始,中国为最大体量主导,日韩辅之,联通俄罗斯到环中亚,下行到整个东南亚,从巴基斯坦环南亚次大陆的新贸易格局开始形成,这成了一个自然区域产业格局的分布,而俄罗斯建立的欧亚贸易区事实上依然在这个框架内。而欧洲方面,随着人民币离岸业务在欧洲金融体系内开花,中俄等新兴资本开始通过伦敦金融和实业投资,开始进入欧洲的产业底部。那么这样一个,沿大陆桥,环世界岛,新丝绸之路的贸易带开始形成。而这个格局,随着中国的稳步发展和区域产业连通,就开始形成新的产业带,而这个产业带的形成首先是铁路建设的铺开,那么高铁输出可能是这个贸易格局的一个先期投资,

(八)马克思主义话题

(1)【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按需分配」从人性上来讲是不是个笑话?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按需分配」从人性上来讲是不是个笑话?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这个问题的节点就在于,题主认为“人性是有本质的(essential)的”,或者说“人本质上有一种客观属性(qualia)是可以被人为认知,并且指导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事实上,这个预设在整个左派学理,从马克思到后结构主义都是被批判的,也就是说左派社会学哲学一定程度上是承认“人的主体性”但是反对“有确定形式的主体“。当然,马克思的人性论建立在对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上(见《费尔巴哈提纲》)认为“现实的个人”的人性本质是通过人的存在形式(或方式)来表现和确证的。而通过某种人为规定去界定人本质,无论是黑格尔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我意识,是否和超越人的自然存在的“自在自为的精神”,或者是费尔巴哈将自然性提高到第一性,并无限贯穿自整个时间,并认为意识是自然反映,虽然承认人的主体性,但是将人自然化为一种感性认知的一类,并建立孤立化的人性论。。而很多人对于共产主义的误解是一个逻辑上的归谬,大致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导致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人性本善“,于是试图以批判”人性本善“来展示共产主义的谬误性,但是这显然是并没有意义的做法。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形式逻辑的结果,而是个辩证法的结果,人本性是社会关系总成的产物,而人与客体世界能够被衡量的是劳动制成品,也就是借由劳动(labor)过程,人的主动性在客观世界的存在物,而人主体性在客观世界中的折损,就是《巴黎手稿》中异化(alienation)的阐述。当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引述“类”的概念,而此处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更接近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实践中所产生,后期更强调成了社会关系的总成,而抛弃了类的表述。故而,事实上共产主义的本质前提是扬弃(Aufheben)人本质对主体性的“领有”,而保证主体性不折损(非异化),在客观世界中体现为劳动产品极大丰富的条件下的”按需分配“,这是社会关系总成的结果,而并非说是预设了一套人性的判断,在指导整个人类建构社会生态和产生分配的行为方式,也更谈不上要求所有人当圣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更为直白的批判了,通过某种意识判断来界定意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属性是一种”幽灵“行为。客观世界,人本身的趋利性,实际上是异化过程后,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方通过强迫劳动对于劳动者本身脱离领有状态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占有,以及劳动者出于自保的实践行为,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劳动异化和生产资料可估产生的一对矛盾使然,而并非什么人性本质。

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acel君涉猎范围之广,理论知识之丰富,简直“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