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longxuan001 / openmind

7 stars 1 forks source link

认知写作第六章 #73

Open zilongxuan001 opened 6 years ago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兔葵作品图

课程目标

人是承载基因与模因的机器人,机器人会造成生命意义的散失。

修辞是对零度的偏离。有趣的人生也是一样,对规范的偏离,且找到自己的生动,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本章,你将继续深入,学习修辞认识,利用社会文化习俗时空变形,创造新感觉,用作品去告白、去提问。

这两章你将接触许多辞格。但无论佐藤信夫总结的辞格,还是阳老师在他基础上总结时空变形技法,都只是一个近似解。永远会出现新的语言现象突破你的想象力。

使用/区分辞格不重要,营造新型感觉最重要。所以不要用概念生硬去套这些语言现象,而是关注你的感觉。读到一个好句子,模仿之。心中涌出一种感觉,细细描摹之。用文字创造这世间从未有过的感觉和意义。

课程过半,回看阳老师开学时的练习建议,你践行如何?接下来打算做何调整?你会给三个月前的自己什么提醒?记在教程里吧 ——

A 类同学是指那类写作技巧娴熟,已经正式出版过著作,或是作家或是编剧,此类同学训练重心是故事。

B 类同学是指那些文通理顺,可能发表过非虚构作品,但从未正式出版过一本小说或诗集。此类同学训练重心是文采,理解文学之妙。如果以前不会写诗,未来争取更懂诗歌;以前不会写小说,未来能客串小说作者。

C 类同学在每期课程中不少,这类同学文笔较差,发憷写作。这类同学训练重心是习惯快写慢改,知道如何利用认知科学的原理,比如组块、远距联想,元话语等等,写出文辞优美,逻辑清爽的文字。


如何使用本章卡片?

本章课程内容共有五个小节。每节一个卡包,每个卡包里都有 2~3 段 15mins 左右的课程视频,还有若干测试、练习助你巩固所学。分别是:

建议你快速解锁所有卡包,然后重点学习 零度的偏移、 寂寞流泪两个卡包内容,便开始本章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再看其他小节视频,应用其要点慢改之。

这两章,你将接触许多辞格。一些同学可能会被这些迎面而来的新名词砸晕,疲于记忆,或行动瘫痪。

那如何应对?新术语席卷而来,当然以输出带动输入 —— 要写什么,就学什么,而非不分主次地把一堆名词塞进脑里。加之作业依当章重点而设,这就是你每章前行的灯塔呀。

所以,请你不忘本章作业,作业要练什么就重点学什么,其它实在来不及,可先行跳过,他日再补。


领取 ch6 基础任务

请你解锁并学习 零度的偏移、 寂寞流泪 两个卡包,看完卡包内的视频后,完成这两个小练习:

1)如何不着一字写尽离情别绪?请用默说改写《渭城曲》。详见标题为「603.用默说写离别|本章基础任务①」的卡片。(完成预计需 1.5h)

2)尝试用讽喻写一段话, 140 字即可。详见标题为「606.来造你的阿大与阿二|本章基础任务②」的卡片。(完成预计需 1h)

听说本章是课程中最难理解的部分,那如何学得更好?

简单的方案:尝试根据课程中举例的一些文本,写一篇诗歌、文章或小说,让它更有文采。

其中写诗更简单:练习时一定不要面面俱到,一次得到一个知识点就好。一旦写故事,又要卷入其它几章的知识点。

嗯,练习的机会来了!来领进阶任务吧——


领取 ch6 进阶任务

请你写封情书,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从印象深刻的场景入手,化用诗歌中的模因,比如纳兰容若、海子、索德格朗、叶芝等诗人的诗句练习时空变形和辞格。

也可以想象未来时空,宏大诗篇中一个渺小的一瞬。

更可以颠倒视角,写天地,写众生。

请在正文附上你的参考,及本次刻意练习的辞格。

没有心上人?可以把情书写给你的志趣啊……嗯。


第六章第一关学习目标

闯关前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

如何寻找生命意义

帮你梳理本关主线

在本关,你跟随阳老师探索修辞认识的世界,主线如下:

寻找生命意义 ⇩ 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寻找人生意义 ⇩ 从修辞感觉发现创造 ⇩ 从修辞认识挖掘修辞感觉 ⇩ 修辞设计与修辞认识 ⇩ 修辞法就是提问与告白 ⇩ 发现生命意义

一句话总结:修辞可发现人生意义。

生命意义为何会丢失?

我们每个人身上有一个机器人,其意义有两重:

我们的一些行为已习惯成自然,可以像电脑一样在后台执行,耗用我们的能量级别也在减小。「我一旦对这份工作习以为常,便会开始变得机械而不愿思考。我的机器人秘书会负责打字,他替我开车,讲法语」。机器人全面接管了我们。

机器人把人固定于一个狭窄的视野,并且会自动过滤掉生活的新鲜和有趣,从而专注,放大和泛化的无聊感和抑郁,进一步降低人的能量水平,使人自我意象的发展停滞,精神处于睡眠状态,整个一个生存真空。「当我们变得被动和伤感而不再努力时,这时意识所反映的仅是一个可怕而又狭隘的空间,自然也没有什么值得去努力了。」

机器人会造成生命意义的彻底散失,像一个被切除了大脑的鸽子,或者至少是正在浪费生命的主观感受。

——科林・威尔逊《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1982年)

那么,如何找回生命的意义?

答案是采用种种机制拓宽视野,从而加强对一个有着相互关联的意义的整体性的世界的体验意义激发意向性的渴望(比如小孩子盼春游),渴望激活意志,意志带来人的积聚潜能的爆发。从而带来高峰体验-对人生的满月的惊鸿一瞥。   

简而言之,唤醒和激发个体生命激情。   

——科林・威尔逊《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1982年)

如何找回生命意义?

拓宽视野的重要机制就是修辞,通过修辞感觉发现关联,创造新模因,找回生命的意义。

我想,假如作为表现技法它是不太灵验的话,那么在传统修辞学中,它一定潜藏着长期以来几乎不曾被发现的另一种重要的有效性。 它是一种另外的意义,与给予语言表现以「说服力」和「魅力」的技术这一修辞学本身在其招牌上所揭示的、且社会上也认可的作用比较起来,旨趣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或许称作「发现性认识的造型」较为合适的一种机能。因为它的作用传统修辞学自身并没有清楚地自觉到,所以应该是我们今后在古老的修辞学中可以自己体会到的问题。

——佐藤信夫《修辞认识》

修辞就是感觉的「发现」。发现什么?发现一种说法,一种语词的新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在发现之前就已经现成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由这种发现才第一次被建立起来、创造出来的。

——佐藤信夫《修辞感觉》

什么是修辞认识?

我想,假如作为表现技法它是不太灵验的话,那么在传统修辞学中,它一定潜藏着长期以来几乎不曾被发现的、另外的重要有效性。 它是一种另外的旨趣,与给予语言表现以「说服力」和「魅力」的技术这一修辞学本身在其招牌上所揭示的、并且社会上也认可的那种作用旨趣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意义。那就是或许称作「发现性认识的造型」较为合适的一种机能。因为它的作用,传统修辞学自身并没有清楚地自觉到,所以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在古老的修辞学中自己体会到的问题。

——佐藤信夫《修辞认识》

佐藤信夫将修辞感觉分成八个辞格,指示出我们可以沿着这一方向去探索语言本身的无限可能性,去挖掘人类对宇宙、对自然和社会、对人心的认识的无限可能性。

这种无限可能性是人类凭借自己的创造性的感觉能力而在语言中逐渐开拓出来的。

修辞认识与修辞感觉

佐藤信夫在《修辞感觉》着眼于突破传统修辞学的偏见和局限,建立自己的「修辞立其感」的独创的修辞学理论,在《修辞认识》则是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修辞感觉论重新解释西方传统修辞学。

因此,与《修辞感觉》中不同,在《修辞认识》中,佐藤不再局限于严厉批评传统修辞学中那些把修辞学片面理解为技术规则的做法,而是更关注于从这种技术规则中追溯到后面的根,并对之作出全新的阐释。

就如前面所说,习惯于理性思维的现代人慢慢地变成了机器人,现代人不关心修辞学,顶多把它看作一种过时了的所谓「优秀的表现技术」,修辞认识就是帮助人找回生命的意义。

修辞设计与修辞认识

有一个哲学概念为「感觉质」,是指人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期待理解客体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是说,人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去理解事物。因此,根据读者个人意志的不同,直接导致人们理解、接受作品的方法不同。

无论是语言还是作品,作者都无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读者。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在继续进行着创作。因此,作品的目的不是传达,而是「告白与提问」。

不仅如此,告白是作品的一种表达,而提问则是一种探索追求,这是创作所具有的两个意义,也是创作的两个目的。总而言之,修辞法不是传达信息的技巧,而是告白的技巧,也是提问的技巧。

我的观点是,理论是通过语言与逻辑创造的作品,而作品是设计师通过材料、物质创造的有质感的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灵感,实践出真知。理论如果弱的话,作品也不会很强。从理论开始介入实践,失败率会很高。其实我的理论都是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个人化体会。这些思想在我的内心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一步指导我的设计创作。

另外,设计师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一些「正确」的理论,而是要追求对于自己来说美的理论。也不要刻意去追求一些符合当下趋向的所谓「正确」的作品,而要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认为美的设计和美的作品,这样我们的作品与理论才会有闪光点,才能出彩。这是设计作品与理论结合的生命和灵魂。

——黑川雅之《设计,从日常生活开始》

修辞认识的公式

根据以上,阳老师总结出修辞认识的公式

修辞认识 = 社会常见文化习得 + 时空变形(空间/时间/时空)

如何习得修辞认识?熟悉并使用常见文化习得(普世观念、社会习俗、与说话人接近原则等),合理编排组合,创作出新的模因。

修辞认识


术语: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阳老师在课程提及,心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心理学四个阶段简单介绍:

术语:设计修辞法

《设计修辞法》是黑川雅之对自己 50 件作品的自我剖析。

「表现的东西」 与 「被表现的东西」 之间有着一条鸿沟。而这也正是表现的趣味所在。回顾设计的漫漫长路,通过对自我的剖析,我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这些发现进行整理之后,我一直思考的就是「行动背后蕴藏思想」这一道理的意义。当然,「基于思想付诸行动」 也是事实,但追其根源,思想的本质仍然是「通过行动而发现的」。《设计修辞法》正是由设计这一行动而来。

—— 黑川雅之

我努力在每一件作品中寻找其中心思想、外在表现或者是表达手法,并尝试用语言加以表达和阐述。

在此过程中,我也曾经因为某件作品的关键词数量较多而纠结。这时候,我通常先将其搁置,然后去研究其他作品。如果其他作品中也包含同样的关键词,那么就将此关键词也列入其中。完成所有分析工作之后,我发现50件作品中的50个设计修辞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有的修辞法都贯穿于每件作品设计的始终。

那么,设计作品的关键词到底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方法,也是作品的外在表现。于是,我将其命名为修辞法。

在这个意义上,《设计修辞法》就不单纯是为了探寻什么,而是我在探寻作品中蕴含的关键词时,发现了这一设计概念。同时,除了「修辞法」以外,没有名字更能够体现此概念的意义。

写作窍门:将设计与修辞结合

一个好的作品能打动别人、让别人产生共鸣。设计如此,修辞如此。设计可以用修辞体现,修辞也可以用设计呈现。

大家可以通过观察、赏析、描写和点评名画来锻炼修辞能力。

张爱玲点评《蒙娜丽莎》:

我从前的学校教室里接着一张《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名画。先生说:「注意那女人脸上的奇异的微笑。」的确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丽恍惚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先生告诉我们,画师画这张图的时候曾经费尽心机搜罗了全世界各种罕异可爱的东西放在这女人面前,引她现出这样的笑容。

我不喜欢这解释。绿毛龟、木乃伊的脚、机器玩具,倒不见得使人笑这样的笑。使人笑这样的笑,很难吧?可也说不定很容易。一个女人蓦地想到恋人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使他显得异常稚气,可爱又可怜,她突然充满了宽容,无限制地生长到自身之外去,荫庇了他的过去与将来,眼睛里就许有这样的苍茫的微笑。

礼包

我永远执着于当下现在 | 认知写作学文选


第六章第二关学习目标

在闯关前,可以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学习:

零度偏离

什么是语言的零度?

修辞的零度是词典规范,也可以理解成客观上正确的认识,或者是人的主体的修辞感觉。

零度的偏离就是,虽然客观上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能激发其他效果(审美、宣传、道德政治等等)的认识。

所谓修辞,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一样,对规范的偏离,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

—— 阳志平《认知写作学》

什么是默说?

定义:语言中间的沉默或中断

传统修辞学误区:默说是某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涌上而被迫的话语中断。

佐藤正解:所谓默说,也就是沉默不语,但正是这种沉默不语,倒是说出了某种意思,类似于「此时无声胜有声」、「尽在不言中」 。然而,既是「默」,就不能是「说」,我们说「默默无言」、「默默无语」,但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没有「默说」这种说法,这是佐藤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个日语词。佐藤的意思是,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说」的形式,因此并不是「意在言外」的,而是「意在言中」。因此这种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是在语言中间的沉默(停顿、中断)。

在佐藤看来,默说是一种向读者的想象力发出的挑战,一种积极主动的提问。作为修辞格,它是一种最本源、最深刻的修辞感觉的原点,是修辞感觉的一种「极端的形式」,相当于传统修辞学中的「零度」。

这个零度,不是现成的由逻辑规定好了的零度,也不是依照每次修辞语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的零度,而是自发地激活读者的想象力,邀约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回答问题。

默说不等于留白

四种默说技巧

阳老师总结了四种默说的时空变形方式,每种方式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各位可因地制宜,制造属于自己的新型感觉。

所谓修辞,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一样,对规范的偏离,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

—— 阳志平《认知写作学》

四种默说技巧

我不在,你在

「我不在,你在」的句法适合用「我」角色的沉默来展现「你」角色的性格、感受、情绪等。

「我」在故事只是解说者,而不能成为真正的局中人,「我」在图画中只能是画框,而不能成为画面里的人。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我在,你不在

「我在,你不在」的句法适合用来表现自言自语,寂寞孤单的感觉。

是你吧?但你沉默无言。

那知道,沉默过后竟挂线。

凭呼吸,明白你在,明白你在:听筒那边。

但往日,共你情话绵绵,

每一晚,千遍万遍。

——卢国沾歌词《沉默》

我不在,你不在

「我不在,你不在」的句法适合用来营造飘渺和衬托的某种氛围或气场,像是远处飘来的音乐,像是远处吹来的风……

「天涯远不远?」

「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明月是什么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

—— 古龙《天涯明月刀》

我在,你在

「我在,你在」的句法适合用来展现言语之外的情景,通过朴素直白的描述来陈述事实。

玫瑰的身上从衣服里蹦出来,蹦到他身上,但是他是他自己的主人。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术语:联合注意

联合注意(joint-attention)指的是个体追随另一个体的注意而使得两个个体通常是小孩和大人)同时注意同一物体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姿势和注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得观察者共享对有趣事物或事件的注意。

联合注意在早期发展中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婴儿和儿童的注意从大人的面孔转向大人的手(即联合注意的先兆), 从而发展出联合注意,包括注视追随、指向物体的模仿和社会参考三方面。联合注意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联合注意的形式(被动和主动的联合注意)和功能上(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和互动的动机),而且具体地体现在对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写作窍门:善用四种默说技巧

四种默说的时空变形方式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各位可利用其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型感觉。

礼包

石榴 | 认知写作学文选


第六章第三关学习目标

在闯关前,可以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学习:

在母语中撒娇

什么是踌躇?

所谓踌躇,就是罗列了一大堆词语,但总也找不到那个准确的词语,这样一种犹豫、摇摆的过程,因此显得非常啰嗦。

作为解说者都不能不感觉到,任何一种表达,当试图将它变成语言时都是不充分的, 结果是变换了种种说法,最后列出各式各样的表达方法。

当找不到可以放心地寄托自己思想的词语时,我们往往陷于走投无路、沉默无语的窘 境。如果是在纸上,就会罗列一些沉默的标点符号。或者相反,会无止境地投入词语,然而却对其中任何一个词语都不准确而感到困惑……沉默和饶舌每每是追求自身洁癖的焦虑所本能地发现的无奈的对策。

——佐藤信夫《修辞认识》

踌躇:在母语中撒娇

如何理解踌躇是在母语中撒娇呢?

「撒娇」是佐藤特别提出的一个关键词,它有任性、逗引和暗示的意思,但不像「撒赖」,那样只顾自己,而是也为他人考虑的。因此撒娇是人与人之间的询问和对话,是向他人发出的呼吁,佐藤甚至将它称之为「作用于一切语言表现的根基的撒娇原理」。

人类无意识的思考和感受,都是从母语中学到的。语言几乎就是自身。正因为如此,即使对言辞产生迷惑,不断尝试着列举的「踌躇」表现,都是母语的表现。

「踌躇」就像为自己的身体寻找一件更合适的衣服一样,可以说心是在寻找贴切的词语。但情况可能相反。我因渗透于内心深处每个角落的现有母语制度,好容易才赋予自己潜藏着的思想以形式。

同时,人类往往不能「发明」语言,而只能「寻找」语言,即寻找适合于我自己内心思想的语言。我们所用的语词都是几千年来人们用烂了的陈辞滥调,但没有这种「陈词滥调」,我们就没有「文化」,也就不能作为人而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语言(母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存在,「母语,是允许我们(决非贬义的)撒娇的、自己内部的他者」。

踌躇的两条路径

这两条路径都是超一流作家常走的路,接下来会一一为你解释。

修辞的技巧性并非空穴来风,它基于踌躇不定的、多义的和诉之于读者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修辞感觉;因此我们对于这种技巧的理解也不能够仅仅限于形式分析,而必须深入到这种修辞感觉,揭示它真正的认识论功能,这样修辞学才有可能避免被现代科学主义思维方式轻易抹掉。

踌躇路径之一:近义积累

「近义积累」即积极地列举多个仿佛类似意义的词,在承认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可称为最好的那种准确表现的前提下,也许正因为承认是那样,才会从各个方向尝试对近似值的接近……

例如说:似乎可称为A、也可称为B、称为C也行……等等;或者:不是A,也不是B,也不能断言是c……等等。

典型的例子就是:

今夜,就要死了。在那之前的几个小时,我要幸福地度过。哐当,哐当,我在缓慢的电车中摇动着,没有阴郁,也没有荒凉,没有孤独的极点,也没有智慧的尽头,没有狂乱,也没有愚蠢的感觉,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闷闷不乐,没有严肃,也没有恐惧,没有刑罚,也没有愤怒,没有看穿一切,也没有秋风的凉意,没有和平,也没有后悔,没有沉思,也没有打算,没有爱,也没有救赎,可以用言语那样华丽地夸耀的感情的招牌,一块也没有带上。

——太宰治《狂言之神》

踌躇路径之二:模糊表现

有时候,作家用了某个表意比较模糊的词语,例如是今天我有些不高兴……可是这个「有些」是多少,又是因为什么不高兴,都没有交代,但读者却「读懂」了这句话。那么,读者是如何「读懂」的呢?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以为常,没有人追究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读懂」了,而是我们「以为」自己读懂了。而无疑正是这个「以为」,在这种场合是最认真的理解方法。因为作家自己也一定是「以为」,自己理解了这个「有些」而写出来的。这个「以为」其实就是佐藤所说的创造性的认识造型。

作者的「以为」和读者的「以为」在这些词语上相互碰撞、相互契合,于是词语的意思就成立了,一个认识就由此而被塑造成型。

岛村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似地苦笑着说:「非常感谢!你来帮忙的?」 「嗯。」叶子在点头的瞬间,用她那双美而尖利的眼睛扫了岛村一眼。岛村有些狼狈。

——川端康成《雪国》

什么是转喻?

转喻的意思是在「认识同一事态的两种表象的视点转换」即「改变表象加以认识」。

佐藤强调的是不要把认识的标准束缚于一个固定的「正面」标准之上,而是要在转换中使修辞随着感觉的变化而起舞,创造出不断更新的认识来。

例如我们可以在文章结尾用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使前面的句子得到意外的说明, 也可以依赖特殊文化中共同认可的习惯或一个时代的流行风俗来间接表达一个事态

如用「濡湿袖子」表达人的流泪,用年轻女子臂膊上刺外文字母表示二战后日本女人与占领军相好。

这些通常都被看作离得很远的暗示,但对于熟悉这些背景并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它们都是最切近、最直观的认识造型,或者都是对这种认识造型的呼唤。这就改变了我们对待修辞或一般地对待语言的态度。

阿孝枕在利雄的胳膊上,

假货。

似乎有点不高兴的语气。利雄执着地接着说:兄弟。

阿孝的回答已经没有了。没有回答,而在利雄的手腕上,阿孝的头更加沉重了。

——井上久《第四十一位少年》

转喻的两条路径

与踌躇一样,转喻也有两条路径

接下来再一一解释。

佐藤认为:日本近代修辞学基本上忽视了转喻的存在,但转喻应该有它的一席之位。

转喻路径之一:转换视角

转换视角是指不从正面而从侧面描写,借客写主,依他表白的一种辞格。

例如以上「阿孝的头更加沉重了」的例子,

我们既可以把「头更沉重了」,看作是「睡着了」的转喻,同时反过来也可以把「睡着了」看作「头更沉重了」的转喻,因为「睡着了」是用一个「逻辑上的构筑物」来代替「头更沉重了」这样一个直接感受到的事实。

转喻路径之一: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

也就是说,作者写文章时,不把笔墨用在要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描写有关的旁物、宾物(其他事物),来间接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所要描写的对象,不出场)。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写作窍门:善用踌躇与转喻

阳老师已经将踌躇与转喻的写作技巧总结出来了,用起来吧。

踌躇与转喻

辞格的真正含义并不在字面上,而是在字面底下,往往是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或者通过读者自己的心领神会,才能被把握住的。

礼包

等待 | 认知写作学文选


第六章第四关学习目标

在闯关前,可以思考一道 IQ 题:

有一根棍子,要它变短,但不能锯断、折断或削短,该怎么办?

在本关,你将学习:

你爱着他他却恋着你

什么是对比?

佐藤信夫把对比设想为每个词语朝不同方向放射出去的射线,从各方向的关系中选出一条线,发挥其与最前面的词语的对立作用,将其而套入「对比」表现的上下文的形式中,组成极其多样的、临时性的反义关系,造成强大的对比上下文的造型力量。

对比的例子: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铬

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仓桥由美子:你几乎不相信他有可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因为无论对于你或对于他,家都不是应该归还的窝,而常常是必须逃脱的牢笼。

如何理解对比?

佐藤信夫认为,对比的情况虽然广泛存在于现实中,但对比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现实本身,不如说是看到现实情况的解说者的对比性认识,没有这种认识,对比的现实并无意义。

比如,从未到过外面世界的山里人对于贫富对比毫不在乎,甚至毫无概念;反之,在怀有某种特殊兴趣来观察事物的人眼里,可以看出一般人看不到的对比关系。

对比表现并不一定是客观上相反的东西的对照,而只是人对话语的主观感觉的事情。一般来说,当然词典上的反义词是可以形成对比的,但常常并不是反义词,只要是不同的词或句子,哪怕是近义词,也能形成对比关系。

只要立足于修辞感觉来寻找对比的契机,也就是在当时当地特设的语境中来发现对比,则找到新的对比的可能性就是无限的。

对比的常见时空模式

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时空变形吗?这个理论是贯穿整个课程的哦。

常见空间空间

对比常见时空模式

修辞认识之对比

来复习一下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修辞认识之对比

「对比」表现作为一种尝试,敢于将不觉得有反义性的一些词语以对比形式来观察,也是产生新的意义的实验,是认识重组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

这种无穷无尽的分开和重组,有时往往成为一种幽默或语言游戏,如我们时常看到的,在相声和小品中引起不断的笑声。而且一般说来,「修辞就是试图将语言的各种可能性追求到极限(毋宁说超越极限)的游戏。」

什么是反义互饰与悖论

川端康成在《舞姬》写道:这段光阴,既是两人的联系,又是两人的隔膜。

佐藤信夫评论道:连接和分离,的确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因此,同一个事物同时既连接又分离,这是典型的矛盾,决不会有这种事……。看来似乎可以这样说,但为什么我们毫不费力地就理解了贯穿于这两个中年人之间漫长岁月的矛盾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的词语哪怕是表现客观事实的,在此都不是表现了事实,而是表现了人类对事实的关心。贯穿于两人之间的岁月,虽然也是同一事实,但却在语言表现上坦然接受了明显矛盾的两种关心。结果作为语言本来不会并存的表现最终达到了结合。

从默说、踌躇、转喻、对比到反饰(反义互饰)和悖论,我们可以看出一条明显的辩证发展轨迹,即对立面的冲突越来越剧烈,离开最初「零度」的「偏离」越来越大。而到达「悖论」这个阶段,对立面已经变得不能相容了,但仍然以这种不相容的方式构成一个辞格,即虽然是「反义」,却能「互饰」。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相反相成」。

如何理解反义互饰与悖论

所谓词语的意义决非公平无私的,它其实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各自特殊的视点的认识的集成,而且这些视点之间的关系未必是均衡的。

例如人们习惯上将梯子称之为「向上攀登的工具」,其实是片面的,因为梯子用来向上攀升和下降的次数客观上应当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人的主观视点落在自己最初的目的上,所以并不称梯子为「下降的工具」。在这种主观的观点中,由于视点的移动,我们经常很轻松地就将完全对立而不相容的词语结合成一种认识造型。

司马辽太郎在《丰臣家的人们》中描写丰臣秀吉:「他常常很认真,是那种即使在说谎时也能够出自内心说谎的少见的男人。」但真诚地出自内心地说谎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因为一个人并不总是能够把握自己的「本心」、「真心」的,很多人自我感觉真诚的时候,往往是最虚假的时候。

人的内心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使得「谎言」和「真心」两词的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已经太不够用了,这就需要在语言和词语上建构一种更复杂的造型。

写作窍门:善用对比与反义互饰与悖论

阳老师已经将对比、反义互饰与悖论的写作技巧运用到他的作品啦,你也试试吧

那时,天还是蓝的,地还是红的;肉是可吃的,石头是不可吃的。你恋着一位姓夏的女孩;她却爱着你。在这个小小的乐园,你们仅拥有彼此。如果说爱情是必需品,那么朋友显然是奢侈品。因为那位叫上帝的园林小主管还没来得及发明阿二。孤零零的乐园,唯有一条爬在苹果树上的蛇。

所谓我们认识事物,决不是说坐在如特别认识席位的这种固定的安乐椅上欣赏银幕的,而是要动眼睛、动手脚、走近它摸一摸、离远它看一看、用心想一想的……是依靠自我变动,换言之,是依靠改变视点加以观察才能认识的。

首先,视点这一比喻概念本身,是以移动到别处的可能性为前提的。而且,我们在某种视点之外,不能观察事物。

————佐藤信夫

礼包

《我是猫》选读 | 认知写作学文选


第六章第五关学习目标

闯关前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学习:

寂寞流泪

什么是讽喻?

传统的讽喻是指从一个隐喻陆续出现同系列的隐喻,用比喻推动故事的进展的表现 ,或者说是将同系列的隐喻连接起来所组成的表述。

佐藤信夫认为,讽喻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技法,而是语言本身的一种普遍的结构,讽喻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某一个侧面显示人类可理解的那种形式组织的认识。

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小野小町《小町集》

身 => 浮萍 => 断根 => 水 => 相邀 => 同行

如何理解讽喻

最根本的还是基于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发现,一种在无形的混沌中建立起形式来的造型功能。

认识功能以外,讽喻正如一切辞格一样,同时也都可以具有其娱乐功能或审美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做游戏,产生幽默或滑稽的效果,因而把它理解为一种讽刺文学专用的描写手法。

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么,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所以,上帝垂怜阿大(Adam)的孤寂,只为他造了夏娃,并未另造个阿二。

——钱锺书《论交友》

什么是反讽?

「反讽」与它所耍讽的对象是完全颠倒的结构,通常叫做「讲反话」,又译作「反语」。

反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警察抓住一个小偷,会说:「你干的好事!」我们如果想质问一个人所做的缺德的事,会说:「我生来愚鲁,想请问您这样做是为什么?」其实我们想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反讽在说出 X 时,我们应该理解成「反 X 」;但当我们理解成「反 X」时,并不是说 X 就被抹掉了,而是留下一种「余觉」。「正是这种余觉效果才是反讽的本质。这种余觉关联使得反讽成为了一种发现性的认识造型。 」

反讽同样是一种认识造型,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性的、增加幽默和趣味的技巧。 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原则,也是他全书所要强调的:

至此,我们在各章中,作为主题,一直是想特别关注各个「辞格」的作为发现性认识造型的方法这方面。因为不管是一直研究着各种辞的「格」或思考的「格」的传统修辞学,还是对此采取轻视态度的近代精神,它们都试图将那些辞格仅仅看作说服的技巧或文章的装饰。因为我是要强调,有的时候是借助于这种「格」,新的认识才成为可能的。

如何理解反讽?

和理解其他辞格的过程一样,反讽在这里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是关键性的,在两极之间的振荡运动中,说者只是启动性的,要能够振荡起来全凭调动起接受者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当然具有创造性和发现性的作用,所以,反讽是由说者的余觉和接受者的想象力共同创造而成的认识造型。

佐藤对反讽式的评价:「总之,对于语言表现所显示的风貌的这种无止境的好奇心的热情本身,即对一个用「反讽」一词就足够说明了的表现加以分类观察到如此细致的程度,我不能不感到哑然,而且对它的奇妙感到震惊。

什么是暗示引用?

传统的暗示引用是指在读者已经熟悉原始材料、或者说原始材料早已众所周知的情况下,人们把原始材料随意地运用于其他场合而不注明出处。这包括对各种故事、谚语、成语等等的援用。

佐藤信夫认为:一本正经的引用并不具有创造性认识的意义,因为被引用的都是已知的东西。具有认识意义的是其中的「模拟」。「模拟不是忠实地再现原来的表现,而是与表现做游戏。它似乎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模仿,其着眼点在于有多大程度的不相似,而不在于有多大程度的相似。」

暗示引用的例子

酒暖回忆思念瘦——方文山《东风破》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许嵩《庐州月》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 一苦十年寒窗——许嵩《庐州月》

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感觉再也找不回——方文山《花恋蝶》

写作窍门:使用同一套时空隐喻

试读海子的《雨鞋》

我的双脚在你之中

就像火走在柴中

雨鞋和羊和书一起塞进我的柜子

我自己被塞进像框,挂在故乡

那粘土和石头的房子,房子里用木生火

潮湿的木条上冒着烟

我把撕碎的诗稿和被雨打湿

改变了字迹的潮湿的书信

卷起来,这些灰色的信

我没有再读一遍

普希金将她们和拖鞋一起投进壁炉

我则把这些温暖的灰烬

把这些信塞进一双小雨鞋

让她们沉睡千年

梦见洪水和大雨

首先注意这首诗的具身认知体现的容器感,「我的双脚在你之中,就像火走在柴中。」

第二要注意认知科学四乘五原理体现在哪?如果大家尝试把伟大诗人时空系统和时空范畴总结出来,就可以发现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只不过不是特别生硬的规律。拿海子的这首诗歌来举例,意向涉及「挂着故乡」、「梦见洪水和大雨」、「投进壁炉」。你会发现海子的活动空间其实不大。他使用的时空系统是同一套,并没有在一首诗歌中出现很多套复杂的时空系统。这就是诗歌控制认知负荷的高超技巧。但这个诗歌的写作艺术被很多诗人滥用,最典型的就是朦胧诗。真的非常朦胧,但你不觉得它优美。海子的随便一首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技巧。但海子的时空系统和绝大多数人不一样,他很容易写出很优美的诗歌。

术语:分手信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白头吟》

阳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一封分手信的典范,深得卓文君《白头吟》的精妙之处,翻到背面看看吧。

我与倪震识于微时,一起共渡过不能尽算的高低起落,早已磨合了一套我们之间的相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两个人去修正;一个人的挫败,两个人去承担。我俩是一个团队的,没分高低,输赢也是一体 。某程度上,周慧敏早已是一位不同面貌的倪震。任谁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都愿抵御百倍的痛。一起走过将近二十个年头,绝对不是在一般人的准则下相爱,但外人却总爱把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去评价、批判属于我俩之间的爱情。

今天我能够成为自爱,懂得爱人,拥有着无比勇气与承担的女人,请不要小看这个精神伴侣在我背后为我付出过的一切努力,包容,宠爱,照顾与扶持。都生活了这么久,没有倪震,成就不了今天的周慧敏。所以我敢大胆向各位说一句:「我的伴侣绝对犯得起这个错误」,而这句说话,亦只我一人有资格去定论。看到伴侣事后为我做出的承担,我马上就原谅了他,又怎会有某些媒体创作出来的痛哭,拍台,大骂,这般无稽的谎言呢 ?不到一天,我看到了很多无比荒诞,狠毒,凉薄的炒作与咀咒,妖魔鬼怪都涌进来,愈炒作愈黑暗,致人于死地。

公众人物谈恋爱要承受异于常人理解的压力,从当年决定和不按常规行事的倪震谈恋爱,就知道是一场革命了,亦没有失望过。香港这片是非地,无风三尺浪,暗箭来自四方八面,行差踏错一步就如掉进斗兽场。当中我们需要的信心,包容,付出是一般情侣无法体会的。显微镜下看世界,任谁都难合格。我告诉大家,我们不害怕,也不逃避,只是有点累了。在回复到朋友关系以后,我们要好好享受不用被批判的日子,大家为未来再次装备出发。我相信身份的改变,疏离不了我们之间微妙的关爱。

最后,我要向每位真正支持爱护我的朋友说:「我没枉费与倪震轰轰烈列地爱过,永远刻骨铭心,此生无憾。而我自己亦都会好好地勇敢活下去,一如过往。」多谢各位。

周慧敏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修辞感觉与修辞认识

还记得修辞感觉与修辞认识的公式吗?一起来回顾一下:

修辞感觉

修辞认识

修辞认识总结

修辞认识总结-1

修辞认识总结-2

设计与修辞

黑川雅之说:为什么我们去表达,因为我们是孤独的,所以人们学习艺术,人们学习设计,人们信仰上帝。

修辞作为创作手法,有着独特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可运用在文学语言,也可运用在设计中,这本身就符合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和修辞认识。


来造你的阿大与阿二 | 本章基础任务②

我们常常可以在超一流的作家文中看到讽喻,比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临别的时候,他捧着她的湿濡的脸,捧着呼呼的鼻息,眼泪水与闪动的睫毛,睫毛在他手掌心里扑动像个小飞虫。

又如钱钟书:

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末,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所以,上帝垂怜阿大(Adam)的孤寂,只为他造了夏娃,并未另造个阿二。

从必须与奢侈来比喻恋爱与友谊,然后直接跳到上帝造人的传说,钱钟书故意将亚当(Adam)译为阿大,由阿大又引出一个阿二,读来妙不可言。

请你试用讽喻写一段话,140 字即可。最好改写你过往习作中的句子哦。

PS. 此练习为本章基础任务,你可以点击 heart 收藏卡片,以便查看:网页端点击「卡片」 > 「收藏」,移动端点击「我」>「我的收藏」即可查看。

看超一流作家的例子压力大?咱来和小朋友聊聊找灵感:

朵朵 五岁:

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熊博宇 八岁:

春天/是只大懒虫/妈妈叫了好久/也不醒/春雷公公来了/把它的大鼓/一敲/吓得春天/滚到了/大地上

易海贝 十二岁:

一下子/扯开 夜/这个黑色大睡袋/的拉链

飞快地/就像做错事的孩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流星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黎明从拉开的睡袋中伸出头来/没看见什么/缩回脑袋/睡袋关上了/拉链没拉开

(以上诗歌摘自 孩子们的诗 (豆瓣)


礼包

致胡兰成信 | 认知写作学文选


第六章作业点评

时空观念对文学的影响

学完本章,你如何理解《修辞认识》?看看往期学员林鸿杰的读书笔记 修辞,思考,洞悉 | 认知写作学文选

这个同学优点是把这一个例子写得非常深入。大家看完这个例子会发现自己没有理解到这么深。一旦你把源头的知识读懂之后,就能理解为什么日本有本格推理,为什么日本能形成那种独特的文风?这往往是跟一个不同的国家的时空偏好有关。

比如目前中国在时间上是典型「未来偏好」,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时期,觉得一切都会很好,中国会变得很强大,自己前途也会一片光明。反过来日本在时间上是「过去偏好」,还有就是「当下偏好」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念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对语言方式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入的。 在空间上,日本非常讲究「空」的这个概念。日语中跟空相关的词汇以及日本跟空相关的文学作品远远大于中国。这说明在空间隐喻的结构、本体、方位三种不同的隐喻上,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偏好。这种偏好又影响它的生活,影响到它的语言,影响到它的音乐,影响到它的舞蹈。这种偏好不是短时间会变化的,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比如湖南人喜欢吃辣,这种偏好就很难改,这都是有众多原因形成的。所以大家要深入思考背后的现象。

时空观念非常重要,这是认知写作学和其他任何写作课不一样的地方。时空观念在你3岁到6岁的时候就定型了。定型之后它不知不觉影响着你。如果你有意识的去修正自己的时空观念,有意识得去调整自己,你会慢慢的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一些变化。

写闲笔能使文章更灵动

写作不要拘泥于模板,尝试写写闲笔。读读往期学员李瑞文的 在修辞中赏樱 | 认知写作学文选

课程给同学提供过一个写作模板。根据模板,很多同学文章逻辑清爽一些了,结构更清晰了。但今天我要讲的是让同学们写作不要拘泥于模板,尝试写写闲笔。

这一篇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是开头的两段,开头的两段是跟修辞感觉没有任何的关系。绝大多数同学的写法就是「本周我学了修辞感觉,很有感觉」。这位同学好在闲笔。伟大的作家、伟大的诗人其实有很多闲笔,怎么写好闲笔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比如汪曾褀、沈从文,闲笔写得太好了,已经形成一定的风格了。各位同学等自己文章写得比较清爽后,可以可以训练自己写一些闲笔。

用时空变形写歌词

《青花瓷》这首歌你一定很熟悉,哼唱一下,歌词中运用了哪些时空变形技法?一起读读往期学员 BlackMay 的习作 《青花瓷》,你究竟偏离了什么? | 认知写作学文选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云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怎样才能够证明自己掌握了一个知识?比如说学裁缝,要能缝制不同的衣服。同样,大家一定要把认知写作学原理运用在解释不同的作品上,这样才能明白自己偏差在什么地方,理解了什么。这个同学理解对的地方是什么?理解错的地方是什么?他理解对的地方是时空变形。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是方文山写得非常好的一首歌词。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把这句歌词改成正常的语序。下雨了,天色变得有一点青,我在等你。这是正常的语序。但是歌词语序是不一样的。先是天青色等烟雨,又顺着说我在等你。大尝试把这句歌词和海子的诗对比一下。「我的双脚在你之中, 就像火走在柴中。」为什么不同诗人、不同年代、不同作品呈现出同一个结构?因为人类的空间结构是有限的,变形来变形去,最终都会回到这种套路上。往下看,歌词马上回到一个具象的东西,炊烟升起。这跟海子那首诗的写法也是一致的。诗人的结构其实都是非常类似的。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诗歌做语序调整,改成类似的风格。

但是这位同学有理解不太对的地方。说虚实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有点牵强。这是阅读者事后的解释,但诗人的工作流程不是这样。诗人尽量利用自主心智,利用时空变形。通过早期的天赋和后来的刻意训练,时空变形逐步成为诗人的本能。但是诗人写诗的时候,不会有明显的虚实。方文山写这首歌词的时候,不会有太多虚实,在头脑中是一气呵成的。一口气写完之后再慢慢做一些字词上修改,所以说这种解释是特别牵强的。诗人写诗时追逐的是意象,跟随意象一步步进行跳跃。有的诗人跳跃非常好,有些诗人不太好,这是诗歌能力的差距。比如前面海子的诗歌,「挂在故乡」就是非常好的跳法。

切换空间与视角

《致我的爱人》不太好写。尤其是单身狗,难度会继续放大。

更好的写法,是放大这种差距。比如把它放到科幻背景中,或者角色反串,脱离单身的场景局限,更容易想得宏大一些、更容易脱离出命题的限制。

致我的爱人 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有意思。他用了一个科幻的背景,又站在反串的角度写,写的是女主人公,这个「我」指的是女性。好的文字就是你看了之后很容易记住。

模仿改写,放大差距

写小说时,很多角色你未曾经历过,写警察,模拟警察的工作,99%的概率你写不出来。明白警察怎么工作、表达出警察工作的戏剧性,难度之大,绝大多数人会低估。而把自己代入这个角色,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写作是制造新型的模因。是在既有的模因之上,生产一个新型的模因。写作提高更快、更好的写法——直接看伟大作家是怎么写的,再在他的基础上改变。男主角变为女主角,旧上海滩改成北京五道口,他写什么你都改变。顺着伟大作家营造好的人性细微框架去补充,比自己闷头想好得多。

碰到难写的场景和难以制造的模因,模仿是更好的学习。 很多写作新手会高估自己,认为可以在写作中理解人性、提高品位。大部分人做不到。闷头想再多也做不到。但拿一篇在别人的基础上改变的文章,与原作者对比,你会更容易明白自己差在什么地方。

练习默说,剪裁变形

第五讲「修辞感觉」讲的是具身认知与先天的空间关系,通过诗词,通过修辞,通过文采冻结它,展现为一种新的感觉。这一讲「修辞认识」,人类的社会习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依然也有不同的时空模式,根据这种时空模式,制造一种反模式。

常见的写法:某人在某时某地与某人交流,把我和爱人所有交流全部写完——你明明是一个单身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爱人呢?

如何写得更反常识一些?

致我的爱人,爱人不出现。这个题目是练习默说的最佳套路,类似于你不在,我在。如果未曾意识到这个角度,大家写完会发现,自己被题目套牢:这个爱人非要出现不可,从认识到结束,一直罗列存在下去。

一流的作家是反模式的。大家一定要形成一个强烈的冲动,无论题目,一定要大胆地裁剪素材和大胆的变形。一旦落入命题者的套路当中,很难出好的文章。

积累四字词表,语言具象简洁

致我的爱人 | 认知写作学文选 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

比如下面这两句话可以如何改?

花儿尽情地在这明媚的天气中大口呼吸,一带红色蜿蜿蜒蜒地在绿地上舒展,树叶在微风与阳光的挑逗下,欢快地飞舞。

你与我躲过了人群,来到这条偏僻的小径,感受这盎然的鲜花与绿叶的狂欢。

汉字的特点是四字句和抑扬顿挫。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改时,改成四个字错不了。比如阳光明媚,花儿盛开,后面可以直接删掉。读起来更顺畅。大家可以去摘抄一流作家或者自己有意识地去总结四个字的词语。低眉顺眼、如切如磋、斯晨斯夕……我文章里的这些词语都是来自我的词表。汉语非常适合用四个字来表达,信息量恰到好处,但是不要滥用人们非常熟悉的成语。这样很容易形成一个新的优雅的结构,放在年终总结里面就太优雅了。余光中也讲过这种方法,他也非常善于用这种写法,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去练习。

避免论文体、抽象名词,采用具象描写。他连续用了花儿,可以把花儿换成更具象的描述,比如玉兰花蕊,玉兰整个盛开,到一片玉兰。

文章无关形容词用得太多,特别像是一个写作新手。你头脑中的内容本来就不足,还写得啰里啰嗦,容易暴露自己的短板。需要简洁写作。

那个时刻重要的时刻马上来临,我的心不禁怦怦地跳起来。

这句话就极其典型,把所有形容词删掉,改成,那个时刻即将来临,完全不影响语感,甚至语感反而变得更好了。

少写一个组块,少用一些形容词,反而表达得更清晰了,并且你会越来越明白怎么去表达。

此外,文章还需注意沿着同一个时空方向去前进。视线的大小是有讲究的,从小场景切入,沿着同一个方向逐步扩大,由近及远。或是一上来就是一个大场景,然后逐步缩小,由远及近。最怕时而大场景,时而小场景,杂乱无序,让读者感到混乱。


第六章答疑精选

如何理解和应用「默说」?

Q:课程中提到的太宰治《小丑之花》结尾:

叶藏远远的俯视大海。脚底下就是三十丈深的断崖,江之岛在正下方,小小的隐约可见。在浓浓的晨雾深处,海水上下起伏的波动着。

然后,不,就只有如此而已。

默说这种修辞是不是仅仅只是作品中的人物不说话,能不能作者也不说话?我觉的既然是默说,那干脆就把最后一句删掉不行吗?

A:好问题。如果你读了全篇文章,就会发现结尾与文章前面的描述有关系。「海水上下起伏波动」这句话没有点题,绝大多数读者其实是意识不到作者的思想,而「然后,不,就只有如此而已」这里是跟他文章开头形成一个呼应。但是把这句话删掉也可以。默说的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是表达一个意在言中的感觉,尽量把话吞到肚子里。像最后一句话通过点题来强化这种感觉,其实是有他的道理的。

除远距联想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区分修辞感觉的方法?

Q:修辞感觉为什么不可以是按照范畴与范畴化、最小故事来分类?

A:严格来讲,是可以的。只是要注意,咱们前面的范畴和范畴化,已经是一个精确的定义了,最小故事也是一个精确的定义,那么这种非常精确的定义,你套到佐藤信夫身上其实不太好,你应该用一个偏模糊的概念套到他身上,才能够把不同的学科联系到一起,你把一个精确概念套到他身上,像修辞认识也可以理解为范畴和范畴化,修辞感觉同样也可以讲故事,只要你符合你的最小故事,这样你的逻辑体系之间会相互打架。

这是大家要注意的一个高阶思维技巧,你要把不同的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假如对方已经下了非常严格的精确的定义,这个时候你不要再套到他严格的精确的定义上,但是假如两个人都是偏模糊的定义,这个模糊之间表达的倾向是一致的,比如说修辞感觉和修辞认识表达的倾向,跟咱们这种分类是一致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把不同学科的概念联系到一起。

如何练习创造新的修辞感觉?

Q:第六章中的「修辞」,有不破不立的感觉,试问打破到什么程度?

A:多数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创造新的修辞感觉,掌握的修辞手法太单一,基本上是传统修辞那几种。大家需要刻意练习,把十五种手法掌握得更熟练。比如比喻,典型例子是「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排比可以用列叙;夸张也可以结合时空变形,「打了一方寸呵欠」;对比,可以用近义词来练习。等这些手法成为你的本能时,再去担心破立的问题。

认知写作的运用之学术写作思路

Q:写学术论文有什么思路?

在学术领域要发优质的论文有两个思路,一是循规蹈矩,投入海量的时间和钱;二是找基本命题的漏洞。

我一个老师的朋友原来是学历史的,后来他转到发展心理学领域,他把心理学的经典论文期刊基本命题都看完之后,挑出一个有漏洞的基本命题,这样发出一篇成名作。在很多学科的早期大家习以为常的基本命题中,是很容易找到漏洞的,只要你把学科的经典论文给翻一翻,找一本著名的期刊沿着创刊的时间、高引用率一路翻下去。

一流的心理学家是这样的:找到一个学科的一个基本命题之后,你会发现,学科的基本命题即使存在漏洞,它并不是普遍的。假如是普遍的,这个命题早就被作为渣渣推翻了、不会写入教科书。它可能存在于ABCD四个领域,它的影响对D领域是最致命的,对ABC三个领域一点都不影响。一流的心理学家找到这个D领域,并把这个漏洞放大。他通过试验设计一个放大器,使影响最大化,就能有很大的成果。

最典型的是卡尼曼,他用这种办法最终拿到诺贝尔奖。他最早研究的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注意、决策、幸福感。这是他涉及到的ABCD四个领域,假如他一开始就研究幸福,那就绝对拿不到诺贝尔奖,因为幸福这一个变量不够纯粹,无法把他的「非理性行为」理论放大。大家明白么,这就是卓越的心理学家干的事情。

卡尼曼和塞林格曼的论文都写得很优美,他们都是畅销书作家。卓越的心理学家全是畅销书作家,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写作时有很大的先天优势。我的好友王朔总结过科学家里面写畅销书写得最好的,第一是心理学家,第二是人类学家。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给大家的建议。

认知写作的运用之学术写作

Q:如何用认知写作写学术论文?

国内那种写得比较差的学术期刊,会把你大脑带到一个三四流的路径。大家不要看。心理学领域中有个期刊,在脑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影响因子是在18左右吧,它下载量最高、引用最多的论文,全都是讲故事。

这个期刊我非常推荐心理系的学生看,它最大的特点是,它每一期只发一篇论文,然后邀请不同领域的正派反派基于这篇论文进行辩论,所以这本期刊非常好看,它的论文全是在讲故事。比如《世界上最奇怪的人》,讲的是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绝大多数心理学研究的被试都是美国白人大学生,所以他把这一批人总结为“世界上最奇怪的人”,非常有文采。假如换成中国的心理学报二三流论文的风格会写成“论心理学研究的取样偏差”,毫无文采。

这篇论文非常典型,这本期刊都是这种风格。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喜欢看学术论文,都被国内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害了,以为学术论文都会写得很无聊,其实不是的。

《科学美国人》这个科普刊物文章也写得非常好,故事性很强的,都是写作典范。咱们是受国内的二手三手的知识误导,以为论文都会写得很枯燥。我当年刚开始的时候,也这样以为,后来觉得自己走错路了,因科学本身最体现的是人类求真的一面,绝不是那么枯燥灌水的样子。这种论文看多了,就基本上不会受到民科误导。

认知写作之行政写作

Q:认知写作对写行政管理方面的文章有什么启示?

这种文章有一个最重要的技巧: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政治正确的流派的代言人。在政治圈有大量的思想、流派,总会有对的,有错的,有过时的,和短期内不过时的,当然咱们说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正确比较典型的是儒学。

还有一个重要技巧是,不要让它离老百姓太远了。儒学做为知识的第二个层级,阳明心学就是儒学下属的第三个层级。你在行政管理领域也会找到类似的知识体系,第三个层级就够了,千万不要成为阳明心学下属的细分领域的代言人,否则你的影响力很难扩大。

到了第三层级,接下来就是用其他的先进的知识体系,去串。比如我未来有可能写一本书,就是用认知科学解读阳明心学。还有另一个体系就是把本土心理学和阳明心学挂钩起来,这样未来你在这个领域就会有足够的话语权。你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翻译文章、图书来获得这个话语权。我自己的例子也比较典型,现在我在认知科学领域翻译、组织出版的书快20本了,未来人们在国内的认知科学领域翻到的脑科学和好的认知科学相关的书,基本都是我引入的,所以这几年我在认知科学领域的话语权逐渐扩大。

在坚信的流派上你一定要有很强势的态度,早期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别人打压。但是早期的时候,你要极其坚定地捍卫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就像安替说的,人首先得有偏见,还要有深度。你到了以后逐渐会有很多方法来评价自己的偏见,若你早期没有自己的偏见,会很难脱颖而出。包括行政管理领域,你发的论文也永远不行。

职业生涯早期的时候,政治资本这一部分要增强。政治圈和学术圈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可能因为错误的选择而白费了十多年的投入。政治是站错队,学术则是在没有前途的学术方向投入时间,比如心理学中的沙盘游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已经和伪科学区别不大了,当时我不少朋友还在这方面投入时间。

快速卡片写作示范

Q:用Keynote写《三十六惑》

Mac是审美极强的品牌,按Keynote默认的模板去做就对了。用Keynote写,一定呈现得更简单清晰,对模板进行裁减。比如在写文章时人的大脑是四个二级标题,两个层级的信息含量;演讲用的keynote结构要更简单清晰,尽量控制在两个二级标题,6000字的演讲,24页就差不多了。要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工夫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开始就用先给自己固定一个简单的形式。

《三十六惑》这篇文章是我写得比较满意的,“夹缝中的青年”、“从三明治到葡萄”这几处写出了心流的感觉。这些意象并不是我写作之前想到的,只有一个蒙蒙胧胧的感觉,要讲老阳年轻时候的样子。8月16日早上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标题,我就明白我要写什么了,那天就写得非常快。

最原始的版本,原本有乔布斯的例子,但与中文语境不符,且他36岁的时候正处于人生巅峰,与孔子、毛泽东等人处于低谷的例子逻辑不通,违背了单一变量法则。所以实际写的时候,把乔布斯的困惑删掉了。

我原始版本是一个清单式的写作,大意是面对困惑有三种常见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是机器人式;第二种是当它不存在;第三是分裂主义,在工作上一套逻辑,在兴趣上是另一套逻辑。

提纲可以这么写,但你一旦把它放入到Keynote的容器中,读者的认知负荷就急剧加大了。一定要调整。Keynote这种卡片式的文本会催着你走。千万别用PPT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当做一个自由发挥的画板,这个思路是非常不一样的,你可以任意调,是纯粹的叫卡片写作。

如何分析小说的最小故事?

Q:如何分析小说的最小故事?

张爱玲《金锁记》大致讲的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年轻的小姑娘七巧嫁到一个旧上海家庭,她身上本来有的一些善良和纯真,在那样的环境下逐渐恶化,最后变成了一个特别可怕的、让周围所有人都不幸福的老太太。它的最小故事是基于人性来编的:「我曾经是一位这样的人,讨厌那样的人,中间一堆事件,结局是这样的逆转,我成为了我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这个故事将七巧一步一步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写得非常明白且毫不突兀。并且,到了最后的结局,读者依然是无法讨厌七巧。这就是优秀作家,把人性复杂的地方全写出来了。

任意挑一篇10万+的心灵鸡汤做对比, 《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真有那么糟吗?》 第一个组块,「你从未丢失过自己,只是越来越成为真实的自己。」这个组块本质上是在否定他自己的主题。第二个组块,「你不讨厌自己,你讨厌的是无能的自己。」它又重新对这个自己进行定义。第三个组块,「抗拒成人世界的规则,其实是在逃避成长。」它又开始偷换话题,相当于去成为讨厌的自己。

这是10万+普遍的写法,基本是口水文,没什么信息含量。它并没有写出人性的微妙。假设人性是冰山,他讲的永远是冰山之上的,冰山之下的张爱玲全讲明白了。张爱玲不会下定义,她不会在文章中告诉一下“七巧讨厌这种行为”,她只是给你讲故事。前边讲七巧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被别人迫害;到了结尾,讲七巧怎么残忍地迫害别人。

这篇10万+文章连续下三个定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绕晕了。首先它本质是在批判长大之后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但是它给了读者安慰自己的理由:我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是因为对真实的自我下定义不对;我越成熟就意味着我越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是我和世界的磨合越来越好了;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也未尝不好。所以读者看完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很值得转发。

想象一下到了太空时代,你还会愿意去看那篇10万+文章么?它没有任何价值了。但即便在太空时代,大家对几千年前上海的环境完全不懂,依然会面临婆媳关系、面临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这个主题。大家依然会把张爱玲这篇小说翻出来。就是这就是一流小说家干的活。

故事具体的事件不重要,怎么瞎编都行,但事件要基于人性的微妙的点去写。第一,你要把这个人性的转折讲明白。这是二流小说家能做的活,把故事编得像故事,能自圆其说。咱们同学现在算是四流小说家,自己编的故事太不像故事,自己都看不下去。

一流小说家是在二流基础上再进一步,他编的故事不仅是把正的一面讲明白了,还要把人性灰色的一面、人性的反面讲明白,同时把一个故事的三面讲明白。夏志清把这些都解读出来了,推荐大家看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怎样理解作品的目的是「告白与提问」?①

怎样理解作品的目的是「告白与提问」?

这个问题在第六讲第一节讲得非常明白,举的是“人是承载基因和模因的机器人”这个例子。其实历史上是有不同的人质疑人生意义的时候,都有这方面的困惑和思考。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像计算机一样高保真,而更像是涟漪——你的思想在脑海中激发出波澜,这种波澜层层震荡传递给其他人。这是人和人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无论是黑川雅之还是佐藤信夫,他们都在讲这个问题,告白与提问。平克非常强调对话,还强调好的作者带着你去看,这和“告白与提问”有相类似的地方——都很强调这个对话、强调优秀的作者带着读者去步入自己的圣境。

告白- 时空关系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韦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把中国的古诗词和绘画结合在一起,文笔表达得非常优美,罗列了很多中国在文学空间感上的独特的贡献。

第一点是,中国文字先天就具备画面感,这是中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东西。西方更多是以声音为主,第一步是通过声音构建一个画面感,把表音的文字转化为有画面感的文字。然后第二步是时空变形。时空变形对于西方作者来讲,很难掌握。

西方掌握这种技巧的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作家。但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时刻变形是连二流作家也必须掌握的,不掌握这一套的话,很多地方他会表达不出来。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王小波,先天的从文学基因就已经掌握了时空变形的技能,在空间感基础上去做时空变形,冻结时空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冻结的是一仰一俯。东篱,篱是低的,视线是往下看的。南山,山是高的。南山是中国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个意象代表希望,它是高的。即便到了太空时代,没有东篱,没有南山,但是只要这一仰一俯的关系存在,读者依然能秒懂这个诗句。这就是中国的古诗词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也是冻结了俯仰关系,中国的文学中有大量的这种冻结时空关系的写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稍微复杂一点,没上过认知写作学课的很难找出这首诗的好处。可以用第五讲和第六讲的知识分析一下。前三句话其实都在讲人类的孤独感,到后面有点反转了,没有最后一句其实意思是不一样的。最后这句讲的其实是人类独特的价值和这种独一无二的自豪感,说白了就「自嗨」,嗨得自己哭了。天地和个人,对应的是容器隐喻。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落花、流水冻结的是上下与水平的时空关系,营造了一种不太一样的时空。可参照第六讲中提到的五大时空模式去写。

只要人类基本的时空关系存在,就算到了太空时代,人们不明白什么叫东篱,什么叫南山,但这个时空关系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是天天接触的,这种时空关系就能一下就击中他了。「告白」的意思相当于,时空关系是最容易击中读者的。

怎样理解作品的目的是「告白与提问」?②

继续回答上一个问题。

提问-含蓄

「提问」这一点也是跟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文化是特别含蓄的文化,但是国内很多优秀传统都没有了,在日本传统中倒是非常典型,日本文学极其含蓄。

《日本和歌物语集》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强烈推荐大家买。这本集子好的地方是好在它的翻译,译者是张老师,她是一个非常知名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她的翻译非常好玩,统一用「从前有个男子」开头。

从前有一个男子,在京城住不下去了,便去往东国……

从前有个男子,或许是觉得京城已难以容身了吧……

《和歌物语集》内容是日本文学的源头之一,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男子,要逃离北上广,开始他波澜壮阔的好玩的一生。翻译非常到位,把一位中产阶级的矛盾、人性的挣扎全都翻译出来了。这是我见过的翻译得最好的一本。其实日语原文不是这个感觉,日语原文没这么好玩。

这里我想讲的是,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不一样,特别含蓄的。含蓄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类似于提问,并不会直接把答案抛给你,而是「我只是讲我自己」。又例如下面这段:

从前有个女子,自以为风雅其实很是肤浅。她家附近住着一名男子。女子是能咏歌之人,便想试探他,折了一只略微变色的白菊,送与男子:「可有白菊着红晕,但见白雪压枝头。」男子佯作不解其意,回复一首:「红晕之上白菊掩,红白绚丽佳人袖。」

怎样准确理解踌躇和默说?为什么用起来总感觉不自然?

Q: 大家都喜欢刻意练习修辞:踌躇,但读起来生硬不自然。踌躇怎么理解呢?

A:罗列了一大堆词语,都总表达不到作者心里去,这样一种犹豫,摇摆的过程,有点啰嗦,称之为踌躇。佐藤信夫总结了这种修辞的两种表现路径,近义积累,和模糊表现。大家用“不是不是不是”,应该是想用“近义积累”,但不是硬套,要发自内心觉得自己需要这种表达才行。不仅是“不是不是不是”,也可以是“没有没有没有”“这行这行这也行”……积极列举仿佛近义的词,承认任一个都不足以表达最好,用一串词来尝试接近近似解。你对爱的理解,一个词讲不清,可以列一堆词肯定或否定,用以无比接近你心中此时的感觉和定义。这样反复列词摆弄扭动,就是佐藤信夫说的在母语中撒娇。修辞感觉修辞认识,都不用硬套化用概念,我们要模糊理解,在无限近似的表达中寻找自己真实的感觉。

是不是写出新的感觉,这个新感觉有摇摆,在某种意义上撒娇,这就是踌躇。写出来你自己假如认为是踌躇,那它也是可以理解为踌躇的。比方有一座语言的桥,踌躇说的是,我在这个地方绕圈子,我始终是在犹豫过去还是不过去,还是怎么样,类似撒娇的感觉。它是借助于这种手段创造了一个新的感觉,一种新的认识,并不是规定在这座桥过来过去这种形式就一定是踌躇,并不是这样。而是借助于这一种形式,过来过去的形式,创造一种新的感觉,新的认识。默说这部分也是一样,要看他是不是把意在言中和意在言外的感觉表达出来了。所以我要格外提醒大家,不要去套语言现象,套语言现象那基本上就成了佐藤信夫批评的那种方向,就不是他鼓励的方向了。

阳老师讲 BP

写 BP 故事时一定不要过于复杂,要回到人性本身。

创作 BP 不知道怎么协作?可参考:https://github.com/AIWriter/Writer005/wiki/HbFinalProjectCollaborate

阳老师讲解如何用卡片拼接成《浮生若梦》一文

一位同学关于卡片的疑问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到底如何正确拼接和使用卡片?阳老师提醒大家,不要把卡片想的过于复杂,习惯比目标更加重要。看过后,你是否对运用卡片有了更多的领悟?

ch6 答疑包含的问题如下: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来源

longai/mind Ch6-模块手册-个人教程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第六章第一关学习目标

闯关前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修辞认识的公式

根据以上,阳老师总结出修辞认识的公式

修辞认识 = 社会常见文化习得 + 时空变形(空间/时间/时空)

如何习得修辞认识?熟悉并使用常见文化习得(普世观念、社会习俗、与说话人接近原则等),合理编排组合,创作出新的模因。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第六章第二关学习目标

在闯关前,可以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学习: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什么是默说?

定义:语言中间的沉默或中断

传统修辞学误区:默说是某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涌上而被迫的话语中断。

佐藤正解:所谓默说,也就是沉默不语,但正是这种沉默不语,倒是说出了某种意思,类似于「此时无声胜有声」、「尽在不言中」 。然而,既是「默」,就不能是「说」,我们说「默默无言」、「默默无语」,但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没有「默说」这种说法,这是佐藤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个日语词。佐藤的意思是,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说」的形式,因此并不是「意在言外」的,而是「意在言中」。因此这种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是在语言中间的沉默(停顿、中断)。

在佐藤看来,默说是一种向读者的想象力发出的挑战,一种积极主动的提问。作为修辞格,它是一种最本源、最深刻的修辞感觉的原点,是修辞感觉的一种「极端的形式」,相当于传统修辞学中的「零度」。

这个零度,不是现成的由逻辑规定好了的零度,也不是依照每次修辞语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的零度,而是自发地激活读者的想象力,邀约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回答问题。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四种默说技巧

阳老师总结了四种默说的时空变形方式,每种方式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各位可因地制宜,制造属于自己的新型感觉。

所谓修辞,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一样,对规范的偏离,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

—— 阳志平《认知写作学》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第六章第三关学习目标

在闯关前,可以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学习: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写作窍门:善用踌躇与转喻

阳老师已经将踌躇与转喻的写作技巧总结出来了,用起来吧。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第六章第四关学习目标

在闯关前,可以思考一道 IQ 题:

有一根棍子,要它变短,但不能锯断、折断或削短,该怎么办?

在本关,你将学习: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对比的常见时空模式

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时空变形吗?这个理论是贯穿整个课程的哦。 image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第六章第五关学习目标

闯关前思考一下:

在本关,你将学习: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修辞感觉与修辞认识

还记得修辞感觉与修辞认识的公式吗?一起来回顾一下: image

image

zilongxuan001 commented 6 years ago

修辞认识总结

image

image

xiahibb commented 5 years ago

东西是好东西但是我看不明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