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nicolechao82 opened 7 years ago
大家好,我是經濟四的蔡植中,會和大家一起討論,請多多指教~
近年中國成長快速,他們的產業發展的確值得關注,謝謝作者選了這篇文章!
我覺得作者在倒數第二段的敘述不太完整,有點像提出了兩個論點,但都沒有提供詳細說明就草草結束的感覺。
近年來,國外的企業將中國視為一個強勁的對手,像是南韓及德國等出口為主的國家尤其感受到威脅
我覺得這裡可以加入原文中第二個圖表的資訊,例如「根據經濟學人的這篇文章,在近五年,南韓加工業附加價值(value-added; 投入與產出間的價值差異)約佔GDP的31%,而在加工業的附加價值中,高科技產業又大約佔67%,至於德國......,可見“Made in China 2025"政策將對這些國家產生重大影響」之類的敘述。
但事實上中國的技術仍然十分仰賴外國的協助。
這裡可以加入倒數第四段從第五行開始的內容,例如「中國自1970年代即嘗試發展半導體產業,但在2015年,價值約1450億美元的中國微芯片市場中,卻只有十分之一的微芯片使用國內技術。」
另外是用字上的建議,因為我覺得做一些小修改,讀起來會比較順。
這是我的看法,作者可以選擇性的參考,覺得我理解錯誤也可以告訴我~
中國產業政策的幅度非常大,過去幾年強調傳統產業現代化,其中九項包含從造船、煉鋼到石化業;2010年,推出了七項新的目標產業,包含從替代能源到生物科技;而2015年,中國宣佈了更大的野心“Made in China 2025",從航太科技、化材到農業設備等十項技術都要由中國製造,這些政策有些交疊了幾個世代,卻也在在顯現出中國在各產業皆力求進步的企圖心。
直接改成以下的寫法和下一段的承接會比較好。
2015年中國宣佈了極具野心的產業政策:Made in China 2025。這項政策,從航太科技、化材到農業設備等十項技術都要由中國製造,政策項目中有些交疊了幾個世代,在在顯現出中國在各產業皆力求進步的企圖心。
(下一段貼過來,方便感受差異) 而這個“Made in China 2025"計畫的點子,除了仿效德國的“工業4.0-->創造對產業有幫助的環境與政策,但將商業上的決策權留給各公司。”之外,更極力加強自身能力的提升,像是他們規劃了1013項的國家指導經費(共8070億美元)絕大多數都要留給這個計畫。而計劃中的各項指標也各自給予相對應的銷售量目標。然而最令各國公司詬病的便是中國的指標造假情況(中國官方與非官方都算在其發佈的指標內,但是WTO嚴禁非官方的指標),然而中國的官方與非官方本來就難以區別使得這樣的現象更加難防。而WTO也對像中國這樣如此龐大的經濟體無法可施,這使得美國政府決定尋求其他控管機制。
除了作者、蔡同學和老師所補充修改的之外。文章中也提及Mercator Institute,該協會全名The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MERICS),是個主要研究當代中國狀況,並提供政經界學者、謀體大眾有關中國的即時資訊及分析的德國獨立私人機構。 而該機構也聲稱到2016年止,中國各地方已使用/計畫中的機器人園區已多達40個,但中央政府預計需約投資1500億人民幣在機器人產業,屆時可達目標產量的5倍之多。由此也可呼應同學上述提及的中國仍十分仰賴外國。
中國近來創了世界最快的高鐵紀錄,時速高達350公里,往來北京與上海(京滬),而這樣的紀錄必須歸功於中國的產業政策。中國第一條高鐵創建至今僅不過短短十年的時間,而今已有長達20,000公里的高速鐵道,這除了要歸功於中國的大政府、各式的產業優惠政策外,給予誘因使外國公司願意提供商業機密是最重要的關鍵,然而也是最具爭議性的。
這條世界最快的高鐵除了顯現出中國政府有效明智的產業政策之外,也使得一些經濟體較小的國家感受到威脅,不過,中國的產業政策也有失敗的例子,例如汽車重工業及半導體產業等。而今,中國又將推出新一波的產業政策,人們開始擔心中國將稱霸從機器人科技到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畢竟中國的成長速度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中國產業政策的幅度非常大,過去幾年強調傳統產業現代化,其中九項包含從造船、煉鋼到石化業;2010年,推出了七項新的目標產業,包含從替代能源到生物科技;而2015年,中國宣佈了更大的野心“Made in China 2025",從航太科技、化材到農業設備等十項技術都要由中國製造,這些政策有些交疊了幾個世代,卻也在在顯現出中國在各產業皆力求進步的企圖心。
而這個“Made in China 2025"計畫的點子,除了仿效德國的“工業4.0-->創造對產業有幫助的環境與政策,但將商業上的決策權留給各公司。”之外,更極力加強自身能力的提升,像是他們規劃了1013項的國家指導經費(共8070億美元)絕大多數都要留給這個計畫。而計劃中的各項指標也各自給予相對應的銷售量目標。然而最令各國公司詬病的便是中國的指標造假情況(中國官方與非官方都算在其發佈的指標內,但是WTO嚴禁非官方的指標),然而中國的官方與非官方本來就難以區別使得這樣的現象更加難防。而WTO也對像中國這樣如此龐大的經濟體無法可施,這使得美國政府決定尋求其他控管機制。
近年來,國外的企業將中國視為一個強勁的對手,像是南韓及德國等出口為主的國家尤其感受到威脅,但事實上中國的技術仍然十分仰賴外國的協助。
藉由國外技術、國內資源、市場需求及政府補助,中國產業政策十分有效,但除了中國自身的努力外,回到一開始說的,外國技術的無私分享更是中國如今成功的關鍵。